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17日電 近日,“相約桂湖說楊慎”文化對談活動在成都桂湖公園舉行。知名美學家、四川文理學院教授范藻,青年作家、知名媒體人王良勇,開啟一場與楊慎跨越時空的對話。

楊慎,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明代文學家、學者、官員。活動伊始,文旅島主講人、活動主持人陳珊珊便通過朗讀人盡皆知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揭開了文化對談活動的序幕,分享楊慎大徹大悟的人生觀。
“四川人認為四川歷史上最牛的文化人有四位,即相如賦,太白詩,東坡文,升庵科第,楊慎在24歲再次參加會試蟾宮折桂,就用實力證明了一切。”范藻教授在活動現場分享道。他與王良勇、陳珊珊沿著桂樹小徑走近升庵祠,游園、賞桂、看展廳,身臨其境探尋楊慎與桂湖的情緣,探討新都楊氏家族如何清廉傳家。
據范藻介紹道,“桂湖始建于隋唐,原名南亭,是當地有名的一處川西園林。據悉,楊慎在新都時,時常游憩其間,并沿湖植桂。古人言,君子愛蓮,才人摘桂。楊慎為此處園林取名桂湖,這個雅號也因此沿用至今。”在對談交流中,范教授引經據典,剖析了楊慎與桂湖的關系。
“您覺得楊慎高考兩次考得狀元,是憑借文章實力嗎?”隨著主持人陳珊珊的疑問,將楊慎參加科舉考試的話題引出。在王良勇看來,楊慎的狀元含金量非常高。據了解,楊慎七歲時就能背誦許多唐詩絕句,十三歲的時候,寫的詩便驚動了當時的內閣首輔李東陽。到了二十一歲的時候,也就是正德三年(1508年),楊慎參加會試,主考官原本已將楊慎寫的文章列為卷首,不料燭花竟落到考卷上燒壞,遙想他的人生,考狀元對楊慎那樣的天才來說沒有難度,盡管他有才華卻命途多舛。

在升庵祠堂內,人們邊讀邊想,仔細參觀新都楊氏家風家訓,了解楊慎跌宕起伏的一生。“楊慎被流放云南前夕,與他的妻子告別時親筆書寫了‘四足’家訓,在今天仍然有時代意義。”范藻深有感觸說道。四足家訓,即“茅屋是吾居,休想華麗的;淡飯充吾饑,休想美味的;丑婦是吾妻,休想美貌的;蠢子是吾兒,休想伶俐的”,這四點都是勸解人要知足常樂。
“楊慎從居住、飲食、娶妻、育兒四個方面強調人要知足。”王良勇表示,在當今看來,仍然直面了當下的現實問題,升庵祠堂不僅值得學子們為求好成績來參拜祈福,也值得來學習好的家風家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