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31日電(黃進喜 王健美 )春曉仁里小區是崇州市集中安置點典型之一,小區于2015年6月正式入住,位于崇州市尚賢坊街65號,2014年4月建成,承擔2.、3、4、5、6、7組部分失地農民安置,占地27畝,總建筑面積6.2萬平方米,共有4棟6個單元,居民404余戶,1000余人,小區現有商鋪面積8100平方米,現小區已成立了尚賢坊街黨支部,共有黨員35名。

創新服務舉措 黨建引領夯實治理效能保障
仁里社區在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圍繞“厚澤深仁·和融鄰里”的治理目標,創新“仁里五格化”院落議事協商工作法下沉全覆蓋,開展抓黨建引領進“四事四共仁里格”院落議事協商,即:抓仁里黨員領頭雁入院落協商議事示范作用,抓院落老人家庭及社區特殊人群“仁里關愛議事格”,抓院落多元主體齊參與的“仁里互助議事格”;抓院落商居聯盟齊共建的“仁里聯動議事格”;抓院落矛盾糾紛調解的“仁里壓倉議事格”,共筑院落“有感”收集民情民意的“仁里活力議事格”。“四事四共仁里格”院落幸福滿格議事協商模式,形成了仁里格民主協商下沉院落停車場改造,重構拆遷安置小區新市民鄰里生活共同體的末梢見實效機制。
社區從“組織缺引領、服務缺空間、鄰里缺互動、情感缺歸屬”四個維度,確定從拆遷安置小區架空層改造提升作為的議事協商落腳點和發力點。破解春曉仁里小區內雜物堆放、車輛亂停、高空拉線、綠地損毀等不文明現象十分普遍,提升安置住戶“新市民”的角色還在逐步轉化,對文明新規、法治意識等維度。

黨建引領夯實小區治理效能保障。構建春曉仁里黨支部黨建工作陣地,小區業委會、小區物管、社會組織、鄉賢理事會、老黨員工作室都在這里集中辦公,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工作。小區黨員亮身份、做承諾,創新黨員積分制管理,構建“基礎積分+獎勵積分”雙積分模式,并且理清黨員情況和特長,形成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黨員找黨員的態勢,推動黨員履職盡責;建立黨員聯系服務群眾制度,“雙報到”黨員主動亮身份、亮承諾,依托三會一課”、“固定黨日”不定期開展黨員志愿服務活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強化文化牽引線 議事協商嵌入架空層沁潤氛圍
充分動員社區“五老”鄉賢、高學歷人才,深入挖掘社區歷史文化底墓,打造“稻花香里文化長廊”,手繪仁里地圖、撰寫《仁里賦》、提煉“仁政、仁愛、仁義、仁心、仁德、仁禮”的“六仁”精神,打造仁政黨群服務品牌、仁愛社會關愛品牌、仁義共建共享品牌、仁心志愿服務品牌、仁德社區鄉賢品牌,成立鄉賢理事會,弘揚鄉賢文化、家風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仁禮社區文化品牌。小區還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通過圖文展示、播放紅色電影,通過文化喚醒、文化共鳴,喚醒居民群眾的“家園意識”和“社區共同體意識”,激發群眾參與社區發展治理的意識和熱情。
構建“仁里關愛,院落議事格”格局。抓院落老人家庭及社區特殊人群,引進3家專業社會組織,自主培育超越兵乓球隊、幸福仁里籃球隊等7支自組織隊伍,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居民,開展親子手工舊物diy、慶端午包粽子、共慶老人生日、重陽節文藝匯演、元宵包湯圓、垃圾分類大比拼等活動,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形成“黨建引領、群團助力、共建共治”工作格局;
構建“仁里互助,空間議事格”議題。抓院落多元主體齊參與,的行動協商。群眾需求為導向,形成黨支部書記+小區鄉賢理事會、業委會、物業、社會組織多方主體齊參與,打造“春曉仁里共享空間”微更新項目,引入人臉識別智慧系統,科學布局“稻花香里文化長廊”、“翰墨書香苑”等功能區,溫馨布局“創女空間”、“律動健身房”等居民共享空間,合理布局志愿服務站、社工站、鄉賢工作室等社會組織、自組織空間。小區居民通過自發捐款,設立春曉仁里架空層改造專項“微基金”,為小區架空層空間打造、小區營造、服務提升等提供“造血”保障。
構建“仁里聯動,服務議事格”共建。抓院落商居聯盟齊共建,的共建共享共治。項目化、契約化、清單化與駐區單位共建共駐,為居民提供精準服務;和轄區黨建聯席單位黨組織融合成立仁里社區聯合黨委;建立與聯席單位互聯互動機制,街道組織召開城東黨組織聯席會議,轄區各單位認領需求清單,具體落實共建共治任務,并與萬達廣場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簽訂共建責任書,實現資源共享。聯席單位主動與社區對接,累計開展“義工衛環境”“助幫扶”“金秋有愛溫暖你我”等活動。
成效顯著 社區品牌不斷提升
通過織密建強組織、植服務、拓志愿、厚文化四大體系,積極探索“仁里五格”院落民主協商模式切入,仁里社區黨總支以黨建為引領,對架空層大力整治,現如今已成為集服務、展示、活動、議事、教育等多功能的局面共享空間。
不斷提升“仁治融合·品質仁里”社區品牌切入拆遷安置小區,增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描繪“里仁為美”的動人畫卷和能復合齊全、環境親民和諧的“新市民共同體”。
“仁里五格化”民主協商議事”以架空層居民共同關心關注的身邊事入手,共筑院落民主協商生態。
通過全過程民主協商,搭建志愿服務平臺,孵化“手拉手”“春暖”“領航”等志愿隊伍8支,成立小區志愿隊,企業單位志愿隊,實現志愿組織力量的全覆蓋,同時打造志愿服務站、志愿愛心亭等場所,定期開展“鄰里互動”“環境治理”“扶弱助殘”等志愿服務活動;創新建立志愿服務“基礎積分+獎勵積分”模式,引導居民辦理家風“銀行卡”,通過積累志愿積分,換取志愿服務和愛心禮品;注重強化志愿精神激勵,開展“最美家庭”“最美陽臺”“最美志愿者”系列評選活動,凝聚仁里精神,增強居民歸屬感。不斷提升“仁治融合·品質仁里”社區品牌,增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描繪“里仁為美”的動人畫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