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日電 (楊黎明)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廣元昭化古城作為翠云廊起點,古蜀道金牛道上的重要節點,近年來,陸續推出了具有三國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動,讓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能置身情景演繹中,沉浸式感受歷史傳統文化。

每逢節假日,昭化古城游客中心總會上演一場別出心裁的入城儀式,讓游客瞬間夢回三國。劉備入城、巾幗令、武士巡游等活動一一輪番上演、精彩紛呈。
“昭化古城是古蜀道上的重要節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帶著孩子游古城,就是想讓孩子們多聽聽古蜀道上的歷史故事,增長見識的同時,也感受古人們的不易。”近日,重慶游客袁女士帶著兩名孩子來到昭化,游玩古城,行走蜀道。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狼煙四起,漢靈帝駕崩后……”每周六晚,大型沉浸式互動體驗劇《葭萌春秋》便會在昭化西市古院落上演,帶領著游客朋友們穿越回波云詭譎的三國時代。
昭化古稱葭萌,被譽為“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公元前316年,秦國滅蜀吞巴并苴,在成都建立蜀郡,在苴國區域建立了葭萌縣,這是巴蜀地區第一個建縣的地方,故被譽為“巴蜀第一縣”。公元211年,劉備率軍進駐葭萌,漢中張魯派馬超攻打葭萌關,張飛與馬超夜戰葭萌關,成就了三國演義中最為著名的“單挑”。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了蜀漢政權,葭萌昭化成了劉備蜀漢政權的龍興之地,一直被視為“蜀國第二都”。公元972年,宋太祖趙匡胤改“葭萌”為“昭化”,寓意“昭示帝德、化育民心”,昭化由此得名。直到今天,昭化古城依舊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三國古城。
不只是古城,金牛道有32千米在昭化,集“古道、古城、古關、古渡、古驛”于一體,是現存蜀道上最為璀璨的明珠。
竹埡鋪又名竹埡子,位于昭化鎮大朝驛村,古時也為一驛站,因竹林繁茂而得名。深秋的竹埡鋪古蜀道,仿佛一處秘境所在,深綠、淺綠、墨綠……沿竹埡鋪步行數百米,有兩處摩崖石刻,在任國富的講解中,“砥矢周行”和“化險為夷”的字樣慢慢呈現。
行走金牛道,必到松寧橋。沿途,千年古柏遮天蔽日,石板路青苔深淺不一,潺潺的溪水聲打破了山林里的寧靜。午后,陽光穿過樹梢,星星點點地灑在石板路上、灑在擋馬石上、灑在古柏突出的根系上,增添了幾分歷史的韻味。
蜀道旅游持續發力。前不久,以“徒步古蜀道對話翠云廊”為主題的廣元市“古蜀道徒步游”活動在劍閣縣和昭化區同步舉行,首批推出3條路線,其中一條線路,便是從昭化古城出發行至劍門關段。從昭化古城出發,先后經涼亭子、天雄關、大朝驛、高廟鋪、松寧橋等節點,抵達劍門關北游客中心,全程27公里,用時約8小時。
“漫步在青石板的臺階上,還能看到曾經戰爭年代的馬蹄印、攔馬墻,歷史的厚重感,讓我對蜀道有了更多的期待。”10月29日,徒步愛好者劉先生行至松寧橋感嘆道。
據悉,松寧橋的橋體為明代石板橋,雖工藝簡單,但處于蜀道深山卻更顯古樸魅力。橋旁生長的兩顆冷杉(當地人稱鐵甲松)高聳入云,巍然挺拔,氣勢非凡,多人不能合抱,被當地村民奉為樹神,保佑一方平安寧靜,因而得名松寧橋。
“今年來蜀道上旅游的游客明顯比往年增加不少。”曾被稱為“蜀道衛士”的何文斗感慨:“蜀道又熱鬧起來了。”在他看來,古蜀道是非常珍貴的歷史瑰寶,漫步古蜀道,既可以領略雄美壯麗的自然風光,還能感受到古老厚重的歷史文化,所以要更好地保護古蜀道的歷史遺存,讓更多的人看到古蜀道、了解古蜀道。
蜀道不僅是中國古代四川通往中原的重要交通要道,更是區域文化的紐帶,是自然人文共生的標本,是蜀人不畏艱險、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象征。曾經的古蜀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商人商貿往來,熱鬧非凡。
近年來,廣元市昭化區把大蜀道的保護與開發作為發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不斷完善旅游設施、打造精品旅游線路,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大蜀道旅游活動,進一步推動“大蜀道”品牌建設。同時,昭化區還將重點做好蜀道沿線核心資源保護,傳統村落活化保護利用,多渠道彰顯大蜀道的文化特性,進一步擦亮“大美蜀道”的亮麗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