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日電 (陳永康 陳鏡霖)“為國者,取之民而藏之官,出之官而散之天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11月1日,四川渠縣開展稅收普法活動現場,一群大學生深情朗誦稅收普法名句。

據了解,本次活動以“賨(cóng)古爍今文物說稅”為主題,由四川省稅務局和中國稅務雜志社聯合舉辦。
“賨是什么意思?”“和稅收有啥關系?”不少人都對較為生僻的“賨”字產生了好奇。“賨是西南少數民族所繳的一種賦稅特稱,后逐漸演化為族稱。活動所在的渠縣,前身就是賨國。”巴山文學院院長龔兢業圍繞賨文化進行了專題講解。據他介紹,賨是西南少數民族最早的稅收減免,也是稅收減免最早的雛形,更是中國民族史與賦稅史交融所形成的獨特稅收優惠減免文化。
在賨稅歷史文化博物館里,通過講述古巴蜀地圖、賨布、虎鈕錞于、搖錢樹等珍貴歷史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示了古賨國如何收稅、如何減稅以及賦稅制度是什么樣,讓大家對“賨稅”文化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活動以漢代文物“漢歸義賨邑侯金印”的由來說起,通過情景劇沉浸式體驗了秦漢時期賨人故里的稅收故事。“漢歸義賨邑侯金印”鐫刻了賨人的豐功偉績,記錄著中國稅史的淵源流長。
除體驗“賨稅”文化,活動現場還向大學生稅收普法志愿者代表頒發了“大學生稅收普法宣傳志愿者”證書,贈送了稅法書籍和宣傳品。中國稅務雜志社副總編輯宋曉蘭表示,活動形式新穎、內容豐富,是推動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希望大學生志愿者保持蓬勃的朝氣,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用行動踐行好稅收宣傳志愿者的承諾。
“對我來說是一份極為寶貴的禮物,也是我繼續學習稅收法律、增強稅法意識的強大動力,我將在以后的道路上為更多同學播撒下學稅、宣稅、護稅的‘種子’。”來自四川文理學院的學生陳蘆燕冰收到證書和圖書后稱。
四川省稅務局總經濟師白冰表示,將繼續發掘和培育好“賨稅文化”等普法文化項目,積極拓展普法思路,創新普法方式,豐富普法內容,不斷提高納稅人繳費人稅法遵從度,持續增強全社會稅收法治觀念,努力營造良好的稅收法治環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