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4日電 汶川縣立足“國家公園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保護,同時兼具科研、教育、體驗等綜合功能”定位,堅決貫徹落實阿壩州委“高質量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積極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重要要求,創新性推動自然教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著力打造綠色經濟全新增長極。
堅持綠色發展以高質量的生態保護夯實自然教育根基
汶川縣全面、準確、科學掌握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園區的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狀況,持續深化全國“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有力有序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縱深發展。在嚴格管控上保持“常態”,標準化落實生物多樣性監測。精準匹配專項資金,完善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體系,加強覆蓋汶川管理總站的草坡片區、漩映片區、水磨片區、三江片區等重點區域巡護監測。在管理機制上堅持“常新”,精細化推進園區勘界立標工作。高質高效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園區勘界任務,將勘界成果和定標點矢量化,科學設立界碑、界樁、功能區樁、電子圍欄等,切實提高大熊貓國家公園界樁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化和可視化管理水平。在管護手段上做到“常效”,一體化落實日常監管責任。堅持人防和技防高效統一,發揮全省首支女子巡護隊等專業隊伍作用,常態化開展公園野外巡查巡護和公園內樣線巡護、大熊貓樣線監測、雪豹監測及衛片核查等工作,層層分解、層層落實,做到責任明確、任務明確、范圍明確,堅決守牢園區生態安全防線。
堅持健康發展以深層次的人才驅動集聚自然教育合力
充分發揮國家公園汶川園區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加快人才引進培養,創新建立博士工作站,對縣教育部門、學校、社區等機構實施實時化、規范化、科學化引導,為提升生態保護能力、自然文化資源增產增值、國家公園自然教育能力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集成資源優勢,創新構建高水平人才資源平臺。緊緊圍繞“自然教育”“科研助力”“社區發展”目標,充分借助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及社會科研力量,創新組建“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博士工作站”,服務自然教育、科學考察、環境保護、社區服務以及大型社會活動等公益事業,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管理和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撐。全面做優體系,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科學路徑。全體系構建“汶川食用竹研究專家組”“大熊貓國家公園法律顧問專家組”“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態脆弱區保護和修護專家組”“自然教育和科普宣教專家組”和“大熊貓文創專家組”等科研項目專家組,加快構建專項科研數據庫,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科研保障。強化外力供給,做實高效保障機制有益探索。積極搭建多方參與合作平臺,加大企業、公益組織和志愿者參與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建設力度,規范志愿者“雙證雙審”管理,健全可持續性發展機制,有效保障自然教育與科普宣教工作高質量發展。
堅持創新發展以多維度的宣教結合提升自然教育水平
立足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建設,探索以多維度宣教結合的創新模式,推動自然教育科普宣教水平全面提升,切實增強大熊貓國家公園及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參與性、協同性。高質量編制科普叢書。以青少年為主要群體,精心編撰以生物多樣性為背景,以大熊貓、珙桐、銀杏三大孑遺物種為主線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自然教育手冊》,全面展示以大熊貓為旗艦物種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園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法與路徑;編纂整理《汶川縣生物多樣性圖鑒》,作為汶川縣物種多樣性本底資料,以圖像形式留存汶川生物多樣性保護歷程。全鏈條優化教育路徑。在以成都為中心的周邊地區設置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志愿者服務站點10余處,主動為自然教育與科普宣教人群構建廣泛引流渠道;深化開展自然教育研學活動,啟動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研學教育活動,進一步喚起青少年和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采取入校宣講等方式,持續推進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生物多樣性科普宣教活動,覆蓋影響受眾超10萬人次;以三江小學作為自然教育試點學校,推動構建自然教育校本化課程體系,高質量實施自然教育課程,推動青少年自發融入自然教育學習。深層次推動導師培養。探索規劃自然教育與生態體驗互融共促的導師成長路線,全覆蓋開展自然教育導師培訓工作,創新實施博士幫扶計劃,構建以科研巡護人員為基礎,社區人員、高校師生、地方中小學教師及國內國際志愿者為補充的自然教育導師團隊,不斷優化師資隊伍配置,推動自然教育更高質量、更富內涵、更可持續發展。
堅持多元發展以全方位的融合并進打造自然教育樣板
以自然教育為著力點,科學引導生態保護與科普宣傳有機結合,著力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品牌提檔升級,形成經濟社會發展全新增長點。推動科教融合,實現教研成果高效轉化。始終將科研工作作為“內容”生產端,將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作為“內容”輸出端,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科研人才、科研成果、科研內容、科研形勢為基礎,強化自然教育、生態教育人才儲備和專業內涵,進一步凸顯大熊貓國家公園社會價值。推動社區融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科學規劃保護區域崗位安置,鼓勵安置原住居民從事自然教育、生態體驗以及輔助保護和監測等工作,增強原住民生態保護意識。推進轉型升級,實現民生保障與生態保護互促共進。深度挖掘體現本地特色的大熊貓、珙桐、銀杏等自然教育資源,創建自然教室、自然學校和自然教育解說線路,開發自然教育與生態體驗活動等具有吸引力的自然教育服務產品,打造具備市場競爭力的自然教育品牌,帶動自然教育區域化普及與長效發展。
下一步,汶川縣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主動融入“一屏四帶、全域生態”發展新格局,以自然教育與科普宣教專項工作為切入口,進一步健全完善“大熊貓國家公園+社區+生態旅游”產業體系,建成阿壩自然教育、生態研學入口集散中心,為高質量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高標準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貢獻汶川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