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14日電 (朱源)14日,由四川蜀興知識產權發展研究院、四川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促進會主辦的源飪飲食文化藝術暨知識產權研討會在四川天府新區荖獵戶AAA級林盤景區舉行。來自四川省飲食行業和知識產權界的專家、學者和業界大咖100余人共聚一堂,共話中華美食文化的傳承發掘與創新突破。
據悉,本次研討會以“發現‘源飪’飲食文化藝術秘密”為主題,共同探討如何賞鑒傳統飲食文化的深厚和魅力,共謀知識產權保護和傳承創新、發掘中華傳統飲食文化藝術,以及如何展示中華飲食文化藝術獨特魅力,拓展川味“源飪”獨特飲食文化藝術的發展空間等。

研討會現場,“源飪”飲食文化藝術研究成果及知識產權發布。發布的研究成果分中華飲食新認識、中華源飪藝術體系、中華源飪藝術美學體系三大部分,包涵了中華飲食營養新三觀、中華飲食制熟新三觀、源飪的自然屬性、源飪藝術分類、源飪藝術重大健康、源飪藝術傳統文化等內容。該研究成果較為完整體現了“源飪”飲食文化藝術、最新科研理論和實踐。
“源飪”飲食文化藝術研究學者、“荖獵戶”林盤景區負責人王強對“源飪”飲食文化藝術進行了深刻闡釋和講解。他用20多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積淀對“源飪”飲食文化藝術的諸多問題進行了解答。
王強認為,飲食有用火制熟的方法,就會有不用火制熟的方式。無火制熟可使食材更好地保持原性原味,依據各類食材特性,以空氣、水、陽光、微生物等為媒介,用自研自創獨有的制作技藝熟化食物,寬以時間成就美味。非烹飪制熟技法與烹飪制熟技法相有機結合就是“源飪”。中華餐飲從業者或者普通大眾對餐飲的認知以烹飪為基礎,即火烹,而真正的飲食藝術遠非如此,制熟的過程、種類,有發酵、風干、陳化、勾調、腌制、冰凍、刺身、分子料理等,不勝枚舉。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陰陽道,中華飲食文化實則食材的有機轉換亦謂之道,無火制熟與火烹制熟殊途同歸,其遵循的都是陰陽辯證、有機轉換——這即是中華飲食文化藝術的核心。”王強說,作為中華飲食文化藝術的踐行者,如果不懂中華飲食文化藝術的哲學思辨和基本原理,認知不達到一定的高度,很難有所建樹。當下的中國飲食文化藝術界需要認真思考、仔細探究,如果每一位中華飲食文化藝術踐行者都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美學修養和哲學思辨能力,并不斷加深認知、加強實踐,必然會促進中華飲食文化藝術進一步繁榮和發展。
王強表示,中華飲食文化藝術的踐行者和消費者都應懂得,“源飪”思想與技藝是根本,其靈魂是口味。以發酵為主要制熟方式的美食,譬如豆瓣醬、泡菜、酸菜等,是“源飪”的獨有方式,也是中華飲食文化藝術最重要的組織部分。這些采用自然生長出來的食材酵制而成,成為獨具色、香、味的美食佳肴,能讓人們在大快朵頤的同時,養培有益人體健康的益生菌。“這是一個閉環,即味道的靈魂是源飪、人體健康的核心是源飪、商業價值的重心是源飪。”
王強先生還認為,世間美食的本質和真相,不外乎10%的烹飪技巧+90%的食材原性,是時候改變中華飲食制熟體系的慣有思維了。
活動現場,四川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促進會會長、品牌經濟研究院理事長孫澤輝作題為《中華傳統美食文化創新與發展》主題演講,四川旅游學院烹飪學院院長李想作《烹飪技術應有更多的文化表達》主題演講。
據悉,目前“荖獵戶”林盤景區獨創的“源飪”商標已通過注冊,正在申報的“源飪”商標則豐富和拓展了中華餐飲文化的內涵和理論構想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