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11日電 (鄒立洋)2023年以來,瀘州市古藺縣以“紅色文化+民族團結”為基調,以民族文化促進月系列活動為抓手,深挖歷史中的奢香精神,創新“民族團結+”實施路徑,打造古藺特色的民族團進步示范品牌。
堅持“民族團結+文化認同” 聚焦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打造民族團結文化品牌。將弘揚奢香精神與紅色精神相結合,不斷深化各民族文化認同。堅持傳承與創新并重,先后投入資金500余萬元,搶救性保護古藺花燈、黃家揚琴,郎酒傳統釀酒技藝、民族歌舞等20余項傳統技藝,大力開發苗族蠟染刺繡、馬嘶建新綠茶、苗家趕黃草等一批民族特色文創旅游產品18個,古藺《畫眉叫》《追魚歌》獲四川省文化產權保護認證。
促進民族文化跨區交流。加強與貴州遵義、畢節,云南昭通,四川宜賓等周邊民族地區交流,成功打造“苗族踩山節”“苗家風情節”“茶文化節”“彝族火把節”等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性民族文化節事活動,苗族歌舞、苗族踩山節、苗族婚姻禮詞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延伸拓展民族文化影響。在涉及奢香夫人歷史上的重要節點,古藺縣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書香飄八桂·民族一家親”全民閱讀主題活動,舉辦“青年大學習”知識挑戰賽暨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項賽,開展奢香文化進校園活動,中小學彝、苗民族歌曲演唱,民族舞表演等。堅持“民族團結+紅色傳承”,聚焦賡續迎難而上的偉大長征精神
共建一批“紅色文化+民族團結”示范基地。利用國家長征文化公園建設契機,將奢香精神與古藺特有的紅色精神向結合,以紅色文化資源密集度相對較高的古藺縣太平鎮、二郎鎮、雙沙鎮,黃荊鎮為重點,輻射帶動周邊鄉鎮(街道),構建“紅色文化+民族團結”教育示范長廊3個,示范基地6個,紅色統戰館1個,村級教育點13個,鎮級工作室9個。
共創一批“紅色文化+民族團結”文化精品。以紅軍長征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赤水河流域各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參加紅軍、和平解放古藺歷史及地方名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跡為依托,收集紅軍長征在古藺的紅色故事100余個,開發具有現實教育意義的文化精品,累計完成《古藺在四渡赤水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等紅色課題2個,策劃開展紅色統戰文物展覽2次,出版古藺兒郎參加紅軍故事讀物10000余本,開發紅色旅游景點3個,規劃紅色研學線、酒旅體驗線等精品旅游線路4條。
共同講好一批“紅色文化+民族團結”文化故事。長征是黨的第一次系統的民族工作實踐,在長征路上,長征在民族地區傳播了革命思想。古藺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過程中,結合全年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引導各民族群眾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推動各民族文化及紅色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在太平鎮、雙沙鎮、二郎鎮等紅色資源豐富、紅色文化濃厚地方開設“紅色文化+民族團結”故事講堂3處,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使歷史文化元素和紅色文化元素成為繪就民族團結最大同心圓的最美半徑。堅持“民族團結+產業發展”,聚焦建設共同繁榮發展示范平臺充分發揮古藺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產業特色,大力發展紅、金、綠“三色經濟”,著力打造“三大特色發展帶”。
建設以“四渡赤水”為重點的紅色文化傳承帶。打造赤水河畔紅色教育培訓基地、紅色旅游精品路線,成功舉辦“四渡赤水”紅色文化主題燈會等系列活動4次,累計接待游客近15萬人,古藺成功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
建設以優質醬酒為重點的優勢產業發展帶。加快推進四大產區“十大項目”落地見效,打造赤水河左岸千億級優質醬酒產業集群,截至目前,累計新簽約酒類百億級項目2個、50億級項目2個、20億級項目3個,簽約金額突破600億元,新招引包材企業17家,其中2023年補鏈新引進包材企業10家,郎酒創成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獲評中國食品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建設以山地避暑康養為重點的生態價值實現旅居帶,協同瀘州敘永和貴州赤水、金沙等地打造成渝地區山地避暑康養旅居優選地、苗彝文化體驗地,建成烏蒙山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驗區、“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累計建成特色村寨5個,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民宿6家,成功推薦箭竹苗族鄉汆洞溝旅游開發項目等3個項目入選“川·臺”文旅合作項目名錄。堅持“民族團結+生態文明”,聚焦保護綠色古藺優美生態環境
夯實生態文明基礎。以“民族團結+生態文明”建設為載體,積極探索全民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徑,全縣累計在民族鄉鎮和村寨新建無害化廁所4290戶,農村高臺位垃圾庫212座,污水處理設施67座,打造宜居鄉村3個,獲評省級鄉村振興戰略示范村7個,茅溪鎮獲評鄉村文化振興省級樣板鎮,大寨苗族鄉富民村入選2023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古藺創成省級生態園林縣城,獲評“中國天然氧吧”。
強化生態文明宣傳。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進機關”“進單位”“進村寨”“進學校”“進工廠”120余次,向全社會廣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保護等內容,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攜手投入到民族團結進步共創、“藍天碧水凈土”共護的行動,匯聚起強大的“民族團結+生態文明”建設合力。
壓實生態保護責任。全縣23個鄉鎮(街道)均成立由黨委書記、鄉鎮長任雙組長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抽調專門人員成立相應工作機構,結合實際制定“民族團結+生態文明”建設行動方案,壓實鎮村“兩級書記”主體責任,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民族團結+生態文明”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