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6日電 (馮小珈)更新老舊小區活動空間、翻新路面暢通出行、水網改造“潤”民心……近幾個月來,廣元市利州區城區內52個社區居民,總能在家門口有新發現、新驚喜。這些改變,源于正在進行的“辦一件事•暖萬人心”惠民活動。
今年8月,利州區聚焦“雙提升”和“群眾訴求大起底”,開展“辦一件事•暖萬人心”惠民活動,邀請群眾一起找問題、出點子,圍繞排水管道疏通、孤寡老人日間照料、小區改造提升、道路修復等與自身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提出意見與建議。截至目前,全區累計收集老舊小區改造、環境衛生整治、停車位增設等民情民意線索1700余條。
事從哪里來?廣聚民意定事
“今天,我們一起開個壩壩會,大家面對面交流,聽取、收集意見、建議,特別是急需解決的問題,都可以說出來……”兩個月前,廣元市利州區雪峰街道首場“辦一件事•暖萬人心”惠民活動壩壩會召開。雪峰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劉建平的開場白,讓與會代表感受到此次壩壩會的誠意。
“我是華山路社區代表袁艷,春苗路西段路燈覆蓋不全,夜間出行不方便,能不能新增一些路燈。”袁艷率先站了出來,提出了她的問題。
話音剛落,雪峰寺社區代表韓肖接過話茬說:“我們春馨苑小區市政配套設施老化,停水、水壓低等問題時有發生。”
從人居環境改善到基礎設施完善,從用水用電到安全出行,干部群眾圍坐在一起,人人都是“發聲器”。“這次惠民活動,我們充分傾聽老百姓訴求,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走訪居民住戶、召開各個層面的會議等方式,多方面收集居民意見,做好公約數,體現老百姓最大訴求。”劉建平說。
聽民意,解民憂,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自活動開展以來,利州區針對基礎設施、民生服務、城市管理等領域,廣泛動員文明實踐、包聯單位黨員、網格員、街長巡街等力量,通過開展志愿服務、走訪入戶、召開壩壩會、12345平臺等形式,線下線上收集民情民意,梳理分類匯總,制定實事辦理方案,建立民生訴求臺賬。
事情怎么辦?多方聯動辦事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根據建立的臺賬,街道社區及時將任務清單進行分解,定事定人定崗,嚴格按照時間節點跟進。對需市、區協同辦理的,利州區全力做好協調工作,形成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辦理機制。
按照輕重緩急,雪峰街道立即將華山路社區春苗路路燈安裝等16個問題提上議事日程。經現場踏勘,春苗路需新增太陽能路燈12個,街道、社區和包聯單位立即向有關部門申報。通過多次實地走訪,組織召開居民代表議事協商會議,征求居民意見建議,共同商討路燈安裝方案、工程預算、經費籌措、施工單位等一系列工作。今年8月,工程進入實施階段,經過15天施工,春苗路的路燈全部安裝完畢,讓雪峰小學2000余名師生、周邊1000余名居民夜間出行更方便。
不僅春苗路路燈亮了,泡石社區五組的路也變的平坦了。“你看現在這路也修得又寬又平,下雨天再也不用躲大坑了,整個社區也變得整潔漂亮。”泡石社區黨總支書記黃娟指著剛翻新的通往金山村道路介紹,在街道、社區和包聯單位多方共同努力下,今年9月下旬,原來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僅用時10天,搖身一變成為平坦的瀝青路,大家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小問題”連著“大民生”,全面真實了解、傾聽群眾呼聲是政府部門“有所為”的前提。在此基礎上,利州區通過街道社區跟進辦、職能部門履職辦、包聯單位協同辦多方聯動,讓“實事”真正落在群眾的“需求點”上。
事后如何驗?交由群眾評事
“樓頂瓦片換新了,安全隱患也消除了。”“木質行人道更換成大理石板,出行更方便安全了……”一件件“揪心事”變成了“暖心事”,民生實事辦得好不好,群眾心中有桿秤。
群眾點的題,黨委政府答題是否到位?利州區紀委監委落實專班力量,分行業分區域,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采取“腳步往下走,監督向下沉”的方式,壓緊壓實職能部門責任,對群眾評議效果不佳、推進不力的單位進行曝光,確保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不走形式、不打折扣。各社區通過召開壩壩會、座談會、線上評事等形式,每月選取一件最具代表性、最為滿意的實事,通過公眾號、面對面等方式向社會公示,交由群眾來評判辦理效果。
截至目前,全區共辦理群眾訴求1500余件、滿意度達99.8%。(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