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2日電 (衡歡)近年來,西充縣把農文旅融合發展作為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以農業為基礎,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推手,堅持“精品化打造、片區化布局、產業鏈帶動”發展理念,形成了農業打底、文化引領、旅游帶動、多業融合的全要素發展格局,讓“農、文、旅”融出鄉村振興新路徑。
一個產業的壯大
鄉村“采摘游”熱度拉滿
眼下,正值柑橘成熟時節,在西充縣關文鎮紅巖山水種養殖專合社農業基地,拾山湖水碧波蕩漾,沿岸橘林果滿枝頭,星空民宿浪漫唯美……每年柑橘成熟時,此處便成了名副其實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愛媛38’果凍橙最近正值最佳品果期,每天都有來自縣內外各地的游客采摘、購買,生意火爆。”該合作社負責人楊磊介紹,“我們的柑橘品種豐富,錯峰成熟,目前種植早、中、晚熟各類柑橘100余畝,每年采摘期從11月持續至次年4月。”楊磊表示,基地年產柑橘25萬公斤,其中30%都是被游客上門采摘帶走。
為了增強游客體驗感,2019年,楊磊在柑橘林旁建起“拾山湖·濱水棲居”民宿,同步發展餐飲、垂釣、研學等,一系列創新旅游業態和貼心的人性化服務,讓該合作社延長了“采摘經濟”鏈條。
“這里風景很好,有吃的,有玩的,每年這個季節我們一家人都會來住幾天,呼吸新鮮空氣,體驗采摘樂趣。”家住南充城區的李女士說,優美的自然風光、特色的采摘活動、完善的配套服務是吸引她成為“回頭客”的重要因素。
柑橘產業蓬勃發展,農旅經濟欣欣向榮。該合作社是西充縣“產業+農旅”融合發展的代表之一。近年來,西充圍繞“東桃西橙、南薯北禽、全域糧油”的現代農業發展布局,科學規劃龍灘河流域晚熟柑橘產業園區等柑橘產業基地,通過連續舉辦“品果節”“橙花節”等文旅活動,持續打響西充柑橘品牌,激活文旅消費市場,賦能鄉村振興。
11月以來,西充10.4萬畝成年掛果柑橘林陸續被一顆顆“橙黃”點綴,飽滿多汁的柑橘將鄉村“采摘游”熱度拉滿,奏響豐收樂章。
一個村莊的變化
多元場景“圈粉”無數
近日,在西充縣蓮池鎮天興橋村,由民居改造的草木染作坊、傍水而建的星空露營地、農田內的木屋咖啡等讓人目不暇接,圍爐煮茶、營地BBQ、田園音樂會……這些時下流行的文旅元素在該村一齊呈現。游客三三兩兩,或拍照打卡,或休閑觀景,一片溫馨愜意。

曾經,天興橋村大部分在家村民都是留守老人,如今的變化,離不開以“90后”楊興為代表的一群“新農人”——“老瘋楊”團隊。12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充分利用鄉村現有資源,建設以研學農場、農事體驗、民宿接待等為主題的農旅產業園區,共同打造“治愈小村”,尋找心中的“詩與遠方”。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我們讓團隊的每一個人發揮自身優勢和長處,建設具有特色的農業、農旅、文旅項目,一起把鄉村建設好、宣傳好,讓鄉村更美麗。”楊興說。
于是,團隊中熱愛美食的任成松利用村里的閑置房屋,結合西充特色美食,辦起了“充國蒸籠宴”,吸引縣內外游客品嘗當地特色美食,體驗鄉村文化;訓犬師朱海濤在村里開起了“萌寵學院”,為游客的寵物犬、救助的流浪狗進行專業訓練;熱衷傳統技藝的返鄉青年楊飛、楊維忠等開設了非遺體驗鄉村研學項目,讓孩子們“沉浸式”體驗藍染、竹編等傳統技藝,把保護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中……
依托充滿正能量、治愈人心的鄉村短視頻,物美價廉的有機農產品等,如今“老瘋楊”在全網擁有1400萬“粉絲”。天興橋村一個個特色項目的實施,實現了線上“流量”變線下“留量”,豐富了該村旅游業態,同時創造就業崗位300余個,帶動靈活就業3000余人次,使鄉村“顏值”變富民“產值”,也讓無數游客紛紛走進鄉村、愛上鄉村。
一個縣的發展
擦亮鄉村旅游特色名片
旅游使文化更具活力,文化讓旅游更顯魅力。作為四川省文物大縣,擁有1400多年歷史的西充,孕育了“誑楚存漢”的紀信、“蜀中碩儒”譙周、“文壇宗伯”馬廷用、“詩書雙絕”黃輝等風流人物;遺存了張瀾誕生地等60余處國省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傳承了祥龍板凳龍、剪紙、嫁歌等43項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該縣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的不竭動力。
“以文化鑄魂,西充念好‘農’字經,打好‘旅游’牌。”西充縣文廣旅局局長程芳介紹,該縣充分利用文化資源,發揮自身優勢,走有機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之路,拉長農文旅產業鏈,讓園區變景區、村莊變公園,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目前,西充成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四川首批全域研學試點縣等,有涉旅企業30余家,2萬多名群眾參與旅游產業,年均接待游客60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0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