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2月21日電 “村里變化太大了!河道干凈了,道路寬敞了,路燈也修好了,住著特別舒心。”近日,在大邑縣王泗鎮廟灣村,村民徐景泰談起身邊的變化,十分高興,“游客多了,我們的農產品也更好賣了,收入增加了不少。”

2024年以來,大邑縣以建設全域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導向,常態化推進“五清”工作,以農村路面清掃、水面清潔、垃圾清運、違章清除、墻面清理為主要抓手,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優化整合各種資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初顯。
2024年7月,廟灣村村民和該村經營的商家簽訂了“門前三包”責任書,通過明確環境衛生責任,讓商家和村民共同參與到環境維護中,形成了長效管理機制。廟灣村通過清理河道垃圾、村內雜物、道路兩側、公共設施和廣告牌匾,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數據顯示,該村游客數量較整治前增長30%,商家每月戶均增收超3000元。
每天清晨,安仁鎮新福社區的保潔員張紹君駕駛著清掃車在石頭河支渠邊作業,精準打撈河面的漂浮物。“我們每周會進行5次‘大掃除’,平均每次清理水面漂浮物3噸、河岸垃圾2噸。”據了解,安仁鎮新福社區通過集體經濟物業公司運營,組建20人專業保潔隊伍,河道清理效率提升70%,累計清運垃圾200余噸。
在新福社區,更讓村民津津樂道的是“環保積分超市”。村民劉艷晴展示著自己家的積分存折:“只要參與河道清理和環保宣傳,就可以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或購物券,現在家家搶著當志愿者。”活動開展以來,共有300余名居民加入志愿者隊伍,參與清理活動100余次,累計清理河道50公里、垃圾50余噸。
據悉,大邑縣著力推動“五清”行動由各鎮(街道)確定重點區域,由點帶面,全面消除影響村莊環境存量問題,實現了環境整治覆蓋面100%。
推動農村人居環境“蝶變”離不開分類施策、專項整治。悅來鎮鶴慶村的做法是,針對不同的清理任務,分別制定清理方案。如清理垃圾時,合理規劃垃圾收集點,安排專人定時清運;治理溝渠開展“凈河行動”,發動30余名志愿者參與清淤整理,并制作20余個宣傳展板加強宣傳,形成一股全民參與愛護的熱流;針對亂搭亂建和亂堆亂放,進行政策宣傳和勸導。
在鶴慶村“公示欄”前,村民正圍觀最新評比的10戶“最美庭院”照片。上面張貼著一組組新舊對比照片,記錄著環境整治前后社區面貌的鮮明對比。“亂堆柴火扣2分,主動清理河道加5分。”鶴慶村將“五清”工作納入村民日常行為規范,設立環境衛生監督小組,定期對各區域環境衛生進行檢查評比,評選“最美庭院”并進行表彰獎勵,對不達標的督促整改,形成長效管理機制,鞏固“五清”工作成果。

從“政府獨奏”到“全民合唱”,大邑縣以建設全域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目標,統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堅持“縣統籌、鎮負責、村主體、群眾參與”原則,全面實施“五清”工作。大邑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邑在全縣11個鎮(街道)農村區域,聚焦人居環境突出問題,動員廣大群眾和社會團體廣泛參與、集中整治,出動1100余人次,整修村道、清運垃圾雜物、取締非法建筑、拆除非公路標志牌及野廣告等,不斷擴大整治成果,不斷提升鄉村“顏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