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11日電 (湯雁)日前,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與新網銀行聯合主辦的金融沙龍活動順利舉行,沙龍主題為“AI下的她力量”。在生成式AI技術加速重構產業格局的當下,這場跨界對話匯聚學界與產業界杰出女性代表,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浪潮中女性職業發展的新坐標。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陸瑤擔任主持,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馬昱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CCISSR)秘書長鎖凌燕,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智慧醫療健康實驗室總監王鵬,高科數聚聯合創始人、CEO董琳,一同剖析多模態大模型對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邏輯重塑,分享AI如何影響金融和科技領域的女性職業發展、具體行業應用。

AI如何解構技術、人才與生態的共生方程式?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以顛覆性創新推動全球產業格局重構,在通用大模型技術突破與行業場景深度融合的雙輪驅動下,AI技術已從單點創新演變為支撐產業升級的智能底座,促使教育體系、商業邏輯和科研范式發生根本性轉變。
陸瑤介紹,這場技術革命加速了算力、算法、數據三要素的協同進化,也催生出跨學科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如何構建具有商業價值的新業態體系,已成為產學研各界共同探索的時代命題。
馬昱春基于自己在計算機和金融這兩門交叉學科培養中的經歷進行分享。她認為,在AI大模型興起的背景下,學校成功地將模型與計算機相結合,實現“雙螺旋”學科交叉的培養模式。學科交叉已成為未來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為培養更多具備跨學科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鎖凌燕描繪了保險業的智能進化圖景,“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拓展,AI將幫助保險業朝著更智能、更全面、更生態的方向發展。”在資產管理方面,AI技術捕捉數據能力更強,能顯著提升資產管理效率,為決策提供更好支持。同時,基于先進運算模型的大模型比傳統計算模型效率更高,能更準確地解釋定價風險。此外,AI技術還賦能銷售團隊理解復雜產品。
王鵬揭示了醫療AI的破壁路徑,要實現類腦計算和多模態大模型的廣泛應用,需要解決算力、算法和數據等問題。她認為,在AI大模型賦能下,算力能力、算法優化與完善和生物智能數據收集等問題將會被逐一解決,推動類腦計算和多模態大模型在更多領域的應用和發展。
在董琳看來,AI技術是一種原生的底座技術,其價值的發現與行業理解度成正比,越理解行業,AI技術就能做得越好,對數據的應用也就越聰明,這是從技術崇拜到價值創造的過程,也是業務創新的底層邏輯。科技公司的使命是將技術代碼轉化為現實世界里的商業增量。
AI時代如何織就“無界思維”與“她力量”的人才新范式?
隨著AI大模型推動知識生產,傳統單一學科教育模式已難以應對復雜系統的創新需求,跨學科思維與跨域業務能力將成為核心競爭力。然而,人才培養仍面臨挑戰,不同學科間存在著鴻溝與思維范式沖突。AI時代下的人才教育培養,本質是通過打破學科邊界與身份偏見,釋放人類應對智能時代的創造性潛能。
鎖凌燕認為,交叉人才的培養過程很難,將不同知識背景的人放在一個團隊里工作,雙方需要理解彼此的語言和思考范式,這是一個沖突和融合的過程。因此,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形成對不同學科思考范式的理解,使他們自己內部形成交叉,最終培養出具有交叉學科背景和思考框架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社會和行業的需求。
在計算機領域,女性力量正逐漸嶄露頭角,展現出獨特的優勢與魅力。盡管計算機領域的女性比例相對較低,但她們在該領域的認同感和發展前景卻備受關注。
馬昱春指出,在大學校園中,計算機專業的女生比例一直較低,有人認為女生可能不適合寫代碼或從事技術工作,但事實并非如此。性別不應成為限制個人發展的因素,女生同樣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以此定義“代碼之美”。
AI遇見“她力量”,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在AI技術重塑產業邏輯的過程中,女性職業發展正突破傳統思維,通過“技術平權”與“認知升維”實現價值躍遷。AI技術對體力依賴的消解與對創造力、共情力需求的強化,重構了職場核心競爭力圖譜。當AI遇見“她力量”,一個更包容、更細膩、更具生命力的獨特價值正在加速成型。
王鵬與董琳各自分享了女性在職場的發展機遇與獨特價值。王鵬表示,企業更加注重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結合,形成基礎人才與產業應用的有機融合,為人才提供更廣闊的舞臺。對于女性員工,公司提供了多樣化的崗位選擇,包括研發、市場、銷售等,讓她們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AI時代下的信息科技社會,女性面臨的體力劣勢逐漸減少,能夠利用自身各方面優勢發揮更多主動性。
在科技創業賽道上,女性創業者憑借獨特的視角與細膩的共情力,為行業發展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董琳分享了她在AI創業過程中的經驗與感悟。她認為,女性力量在于既能定義技術的邊界,也能丈量價值的距離。在準確判斷業務價值的同時,結合同理心深入分析客戶需求,重新調整產品結構,使產品更加貼近客戶的實際應用場景;此外,由于女性更注重細節,因此在產品打磨和用戶體驗優化上往往能做到極致。這種能力使女性創業者在團隊管理和客戶溝通上更加出色,為企業帶來更大價值的同時,也為科技領域注入了更多女性力量。
如何破譯未來職場的基因密碼?
當AI技術重構生產力體系,在未來,人類或許經歷與工業革命相似的就業生態,社會在替代一些崗位的同時,將催生更多新興職業,推動就業市場向高階形態進化。陸瑤也在沙龍的最后邀請嘉賓們結合自身領域,談談對未來的看法。
馬昱春提出,當前時代與工業革命相似,都面臨著生產力爆發帶來的就業挑戰。工業革命中,部分女工轉型成為HR、服務員、會計等。“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相信也會催生更多交叉職業,從而培養出更高端、更普及、更適合AI時代的人才。”
鎖凌燕表示,盡管每次技術革命會帶來一些技能焦慮,但最終都會創造更多的經濟活動并改善公平性。“我們不必過于焦慮技能被替代,而應持續保持自己的比較優勢,比如深入理解行業、掌握核心技術、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在金融領域,量化金融是新技術催生出的新業態,通過更好的算法和更快的迭代尋找交易機會,提高效率。
王鵬從個人和組織的角度為大家生動分享個體與組織皆面臨"中年危機"的突圍考驗。“個人在職業黃金期需破解價值實現與生存壓力的雙重命題,企業則要在技術代際更迭中完成商業模式重構。”她認為,面對未來變革,個體需錨定行業洞察力并培養創新思維,企業則依靠敏捷力快速探索更多細分市場。
董琳則從企業發展角度談到未來小型公司的獨特優勢,一方面小公司決策迅速,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切入市場,通過不斷試錯、迭代,并快速優化產品和解決方案。這種“無快不破”的策略,使小公司能夠快速適應市場變化,搶占先機。另一方面,小公司專注于解決特定痛點,以圖釘精神深入鉆研,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憑借極致的專業能力和專注精神,擊破行業痛點。這種專注和深入,使小公司不僅能創造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還能夠引領行業的發展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