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29日電(記者 張浪)由中國網絡視聽協會指導,紅果短劇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千行百業入劇來:微短劇產業生態與藝術創新論壇”28日在成都落幕。論壇聚焦微短劇的產業升級、跨界融合與生態共建,匯聚政府、平臺、制作方、學界代表共商行業未來。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韓新星在致辭中表示,微短劇以其“短平快、輕量化、強互動”的特點迅速崛起,成為傳播主流價值、賦能實體經濟、推動文化出海的重要載體,要積極發揮微短劇的紐帶和引擎作用,推動微短劇更好賦能文旅、文博、電商產業、鄉村振興、公益服務等各個領域,實現從內容傳播到價值轉換的閉環。
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寧啟文指出,鄉村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根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鄉村微短劇更是微短劇領域中的一片藍海。該中心提出鄉村微短劇融合融媒大力量計劃,已打造出《念哥餐廳》等精品短劇作品,通過生活化敘事和質樸的鄉村美學,為觀眾呈現真實可感的鄉土中國畫卷。
抖音集團副總裁、總編輯張輔評表示,精品化是短劇行業升級蝶變的必由之路。紅果短劇持續規范內容管理,與行業齊心協力,凈化生態,也將持續加強與媒體、專業影視機構和影人的合作,整合各方優勢,博采眾長,攜手打造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論壇同時還舉行了“視聽中國”系列“新文化新使命”征集展示創作活動優秀作品發布暨“視聽賦能,短劇強農”鄉村微短劇創作活動啟動儀式。
近年來,微短劇跨界融合趨勢愈發明顯,從內容消費賽道逐漸延伸為賦能實體經濟、文化傳播的內容載體。在論壇首場對談中,嘉賓們圍繞“微短劇跨界融合的機遇與挑戰”展開了深入討論。
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分享了平臺的相關實踐和思考。他以近期爆款四川方言劇《家里家外》為例,指出微短劇正實現社會效益與商業價值的雙贏。樂力透露,紅果短劇已與國家圖書館、中國航天局、法制出版社等機構展開合作,圍繞文旅、普法、科普等主題開發內容。他強調,精品化是微短劇發展的核心方向,需兼顧“真善美”的選題、豎屏美學呈現及專業制作水準,探索“微短劇+”的多元生態,推動產業升級。
陜文投藝達影視總經理賈軼群則從文旅融合角度指出,成功的微短劇既要展現地方文化特色,又要具備全國視野,通過情感共鳴擴大傳播效果。中科數創影視中心總監鄭銘分享了科普微短劇的創作心得,主張采用類型化敘事手法,將知識傳遞融入故事情節,避免生硬說教。
從劇本創作、拍攝制作,到平臺分發、IP衍生開發,再到跨文旅、游戲等領域的融合聯動,微短劇正加速邁向全鏈共生的成熟生態,各環節如齒輪般環環相扣,共同驅動行業運轉。
短劇制作方代表、北京好有本領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鄭安迪指出,過去一年,微短劇市場的高速增長為影視行業創造了大量工作機會,已成為就業藍海和內容創新的試驗田。乘著行業的東風,好有本領也逐步從拍攝制作向全鏈路的IP開發邁進,提到工作心得,她說道:“短劇IP開發需四兩撥千斤,用輕量化敘事激活沉睡的文學資源!
紅果短劇制片負責人沈志遠則分享了平臺在IP改編與創作扶持方面的實踐經驗。他表示,紅果短劇已形成一套以數據為基礎的IP開發方法論,在他看來,平臺的核心價值在于了解創作者和內容特質,將風格契合的IP與創作者精準匹配,做“服務者”而非“干預者”。他特別強調:“觀眾才是好故事的終極裁判,平臺需保持內容審美的包容性。”
商業變現層面,巨量引擎內容營銷負責人金文樂分享了品牌營銷的新趨勢。他表示,通過劇情植入等創新形式,品牌短劇的轉化效率已超越傳統廣告模式,助力品牌方實現品效協同,發展前景廣闊。
在政策引導、行業協作與創新驅動的合力下,微短劇正從“流量風口”邁向“價值高地”,成為連接千行百業、傳遞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紅果短劇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還將繼續攜手各方力量,推動微短劇產業生態的繁榮與升級,讓好故事創造更大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