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4日電(王爵)3日,成都師范學院與英國牛津大學舉行“教師勝任力提升的全球化視野與本土化實踐”學術研討會,來自中英兩國的教育學者、專家及行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教師專業發展、教育創新與本土化實踐展開深度對話,共繪未來教育藍圖。

該會議由成都師范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黃濤主持。與會嘉賓參觀了成都師范學院“教師勝任力訓練與評價中心”,該中心依托智能化技術構建的教師培養體系與評價模型,展現了學校在教師教育領域的創新實踐成果,引發牛津大學David教授一行的高度關注。
成都師范學院副校長唐安奎教授指出,在全球教育變革背景下,教師勝任力提升已成為各國教育發展的核心議題,成都師范學院始終秉持“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理念,致力于探索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特色的教師培養路徑。

David Johnson教授分享了牛津大學在教師教育領域的百年積淀與創新探索。作為牛津大學領導指導委員會成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顧問及世界銀行數字教育項目專家,David Johnson教授結合全球教育數字化轉型趨勢,提出“技術賦能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理念,并期待與成都師范學院在教師勝任力研究、教育資源共享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成都師范學院基礎教育服務中心主任李清樹教授以“評價引領的教師勝任力提升探索與實踐”為題,從問題與困境、路徑與方法、效果與影響三個方面系統介紹了學校立足于解決教師評價“評無所據”,能力訓練“培不合用”,教育扶智“扶無準策”的三層困境,形成職前職后一體化的“四維五階”的教師勝任力提升系統。李清樹強調,中國本土化教師教育需兼顧區域差異與文化特性,形成可推廣的“成師經驗”。
David Johnson教授對成都師范學院研究成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站在世界前沿做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實踐,極具推廣和應用價值”,他從全球化視角出發,分享了牛津大學在教師勝任力標準構建、跨文化教學能力培養及數字教育工具開發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在世界各國的應用。他特別提到,牛津大學近年來通過人工智能輔助教師能力測評系統,為教師提供個性化能力診斷與發展建議,相關技術成果如和成都師范學院的研究深度融合,高度契合中國教育場景,可以深度推動教師教育的智能化轉型。
在自由交流環節中,雙方學者圍繞“教師評價體系創新”“數字技術賦能教育公平”“跨文化教師培訓模式”等議題展開討論。牛津大學圣安東尼學院學術行政主管李馨雅、《新教育家》雜志社社長姚曦等嘉賓結合國際案例,為西部地區教師教育發展提出建議;成都師范學院教師則從一線實踐出發,探討如何將國際經驗轉化為本土化解決方案。
據悉,雙方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在教師勝任力標準共建、數字化教育資源開發及聯合科研項目申報等領域展開協作。成都師范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表示,此次研討會為學校教師教育國際化注入了新動能,未來將持續搭建高水平交流平臺,推動教育創新成果惠及更廣泛區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