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都創新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成都把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作為城市轉型的著力點,實現黨史學習教育與黨建引領的城市治理相結合,圖為煥發新活力的乘風巷 本報記者 張青青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
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大時刻,重溫百年奮斗恢宏史詩,凝聚強大奮進力量,開創新的歷史輝煌,意義十分重大,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正當其時,十分必要”。
成都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史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堅決貫徹“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要求,全面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理論深度、歷史厚度和現實熱度,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在全市凝聚起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強大合力。
盤活紅色資源
黨史學習教育場景化
在四川齒輪記憶館門口,今年80歲的朱廣清身著社區志愿者紅馬甲熱情地說:“今天我當講解員,我帶你們參觀。”
跟著這位老黨員,順著門口的水泥樓梯往下走,凹凸不平的墻壁、銹跡斑斑的齒輪、黑白的老照片、泛黃的獎狀,一下把思緒拉到50多年前的四川齒輪廠。在一張黑白大合照面前,老人開心地給記者介紹:“這是我們那會兒做黨日活動的情景,那時我才20多歲,一晃都入黨50多年了。”
成都市雙流區蓮花社區作為過去“老三線企業”的單位小區,常住人口8000人,黨員462名,黨齡50年以上的老黨員將近100人,其中有被毛主席接見過的管理能手、技術骨干,還有勞模、先進。每一位老黨員都蘊藏著一段生動豐富的黨史,是社區黨員群眾身邊的活教材。2017年以來,蓮花社區改造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的防空洞,收集“三線企業”物件、陳列老黨員事跡、展出企業奮斗照片,呈現了居民身邊的黨史博物館。朱廣清主動申請當博物館的講解員,給社區的后輩們講川齒廠一代人的奮斗史,也是一段黨領導生產建設的歷史。
百年黨史,通過場景搭建和親歷者講述,變成了社區黨員群眾的身邊事、親切事。“這些老黨員的精神深深鼓舞著我,他們都是黨員的模范。2017年以來,每年6月都是黨史活動月。今年欣逢建黨100周年,邀請這些老黨員來講講他們的故事,老黨員的一生就是黨史。”蓮花社區黨委書記馬騰飛說。現在蓮花社區的志愿者服務團隊發展到200多人,承擔了社區里的治安巡邏、環境維護、垃圾分類、圖書管理等多方面工作,老黨員的精神在社區傳承。
不同于雙流區的場景搭建,邛崍市利用數字化技術規劃建設四川紅軍長征數字展示館,實現長征精神文化傳承的全面提檔升級。龍泉驛區依托紅旗村“新見書山”民宿打造“百年黨史傳習營”,構建黨史學習教育紅色文化場景、特色活動場景、互動體驗場景。
創新表達方式
黨史學出文藝范
“漫漫長征路,跋涉又幾度。風雪落殘戟,紅旗卷花樹。‘旗幟是方向,旗幟是傳承’。我的新作《永恒的旗幟》MV,重走紅軍在四川的長征路。流淌的旋律,心靈的洗禮,精神的升華。”
4月8日,成都日報和成都市音協共同發起的“贊歌獻給黨”——慶祝建黨100周年大型融媒體互動活動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視頻:在巍巍雪山、在茫茫草地,市音協主席、歌唱家馬薇,以一名文藝工作者的情感方式,把一種熱情的歌頌、一種崇高的感恩、一種真誠的致敬,通過歌聲傳達給大家。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最好的教科書”。要學好這本教科書,需要豐富創新學習方式,尤其是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歌、舞、劇形式,推動黨史教育的文藝性轉化。
雙流區創新策劃推出《雙流黨史100年》有聲書,通過音頻方式,在FM100.9空港之聲節目中播出,圍繞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光輝歷程,講述《仁華彭特區黨組織活動》《籍田地區黨組織活動》等故事。
溫江區挖掘本土紅色故事原型,改編創作歌劇《王光祈》、話劇《追尋溫江星火》等,通過組織藝術巡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大邑縣圍繞橫山崗紅軍戰斗遺址、紅軍文物、紅軍守墓人等題材線索,拍攝《紅軍在大邑》系列專題片,講述革命故事,弘揚長征精神。
以慶祝黨的百年華誕和黨史學習教育為重點,成都市還將通過推動制作革命歷史題材電影《芙蓉花兒紅》、連播《成都黨史一百年》金牌音頻節目、推動革命舞劇《努力餐》和話劇《芙蓉花紅》巡演、創作推廣紅色歌曲《追逐信仰的光》等重點項目隆重慶祝建黨100周年。
學以致用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知行合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效,防止學習和工作“兩張皮”。這次黨史學習教育要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學黨史,就是要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讓人民共享城市的發展成果,共建美好城市、共創幸福生活。成都把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作為城市轉型的著力點,以基層黨組織為主渠道落實到城鄉社區,聚焦聚力解決市民身邊的揪心事煩心事,做活社區、做強“幸福蓉城”品牌,實現黨史學習教育與黨建引領的城市治理相結合,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突出務求實效,成都把推動建設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重要內容,全面系統推進居民收入水平提升、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等十大工程,組建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10個專項推進組,細化制訂工作計劃、項目清單、責任清單,形成清晰的“施工圖”。
3月5日,“幸福成都 美在文明——每周一小時 黨員志愿者為你辦實事”大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行動啟動,由市文明辦、市委社治委等10家市級部門(單位)牽頭成立了10支黨員志愿服務隊。按照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要求,志愿服務行動將貫穿2021年全年,推動100支各級各行業黨員志愿服務隊入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展超1000場“理論宣講 志愿服務”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帶動100萬人次參與“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黨的聲音響在基層、黨的溫暖熱在基層。
成華區把黨史學習教育同提升城市環境品質相結合,打造12條沿錦江特色子街巷,為群眾提供一體化呈現“蜀都味、國際范”的高品質消費場景和生活場景。郫都區開展“弘揚雷鋒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退役軍人公益志愿服務隊帶領中小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新津區突出“服務市場主體、服務廣大群眾、共創美好生活”主題,開展“同走希望路”“創新型企業培育”“家門口的民生”“營城方式創新”“津英人才筑夢”五個方面的特色實踐活動。
本報記者 朱小路 采訪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