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歐班列從成都國際鐵路港駛出
四川在線記者 陳碧紅
日前,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共18個),其中,在成都國際鐵路港率先試點的“中歐班列運費分段結算估價管理改革”入選,這也是四川自貿試驗區唯一入選案例。
據商務部自貿區港司副司長陳洪介紹,自貿試驗區是國家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形成的制度創新成果要服務于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要給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此次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的選擇標準,是按照“試得好、看得準、風險可控”的原則,綜合考慮實效性、創新性、系統集成性、可操作性、風險可控等因素,兼顧不同地區因地制宜開展差別化探索的任務,優中選優,推出了第四批18個“最佳實踐案例”。
四川自貿試驗區推行的中歐班列(成都)運費分段結算估價管理改革,通過實現班列國內段運費不計入貨物完稅價格的方式,有效降低了企業成本,為穩外資穩外貿發揮積極作用。具體來說,即根據《海關進出口貨物審價辦法》規定,貨物運抵境內輸入地點起卸后發生的運輸及相關費用不計入貨物完稅價格。對此,成都海關會同片區管理機構、班列運營平臺,緊扣有關規定,科學解析國際鐵路運輸成本構成,推進重構運費機制、優化物流組織、完善單證格式、規范貿易術語等集成改革措施,將境內段運費從完稅價格中扣除。
據成都海關統計數據顯示,該項改革試點自開展,商品范圍已從汽車整車擴大到進口肉類、紅酒、礦石產品,從單箱試點擴大到整列應用,線路從蒂爾堡、羅茲擴展至中歐班列全線,今年以來,截止6月底,共對1405票班列回程進口貨物實現境內運費扣減,貨值7.1億元,為企業減征稅款93萬元,通過創新班列運費分攤機制,實現降本增效。
同時,隨著該項改革構建透明的價格體系,中歐班列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好利用陸上運輸通道。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成都中歐班列各項業務指標逆勢增長,累計開行量超8000列。
中歐班列運費分段結算估價管理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以境內段運費扣減作為突破口,可推動運費機制的優化和重構,為中歐班列發展注入更多創新動能。下一步,將積極推動更多主體參與改革,推進改革逐步從成本扣減向實際發生額扣減轉變,從中歐班列向海鐵多式聯運拓展,同時進一步擴大改革覆蓋面,為全國中歐班列運費分段結算估價管理改革探索可復制推廣經驗。
另據了解,此次同時入選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的,還包括來自上海的打造高能級人才服務綜合體、廣東的對接港澳跨境專業服務規則新探索、江蘇的“生態眼”助力長江大保護、海南的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陜西的多元化農業保險助推現代農業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