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會如何讓城市和人的生活走向智慧化?成都即將超前探索。
9月6日,中國網信網發布《關于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入選名單的公示》,根據公示內容,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建設,試點基地分為綜合基地和特色基地兩類。此次公示名單中,成都市入圍綜合基地,將在全域范圍內開展智能社會治理的綜合性實驗,還將在教育特色基地和體育特色基地等領域開展探索實驗;錦江區入圍養老特色基地,武侯區入圍社會治理特色基地,將分別探索實驗。
據悉,到2025年,國家將布局建成若干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和一批特色基地,搭建一批智能社會治理典型應用場景,總結形成智能社會治理的經驗規律和理論,出臺一批智能社會治理的標準、規范和政策措施,完善適應智能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打造一批智能社會治理的示范和樣板,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技術筑基 企業供給
構建智能社會運行體系
“智慧治理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直接相關,成都在這方面具備優勢。”同濟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吳志強曾表示。去年3月,科技部確定成都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在技術支撐和應用示范上都要先行先試。
在成都市網絡理政中心,整面墻的巨幕上24小時滾動更新著全市的數據和畫面,這里就是成都的城市大腦中樞。節假日的景區游客擁擠情況、汛期的山洪泥石流重點監控點位、重點工程重大項目的建設推進情況……只需一點鼠標,便能實時傳遞和預判信息。它對接連通全市60多個行業部門267個生產和管理系統、16萬路視頻和物聯感知設備,匯聚政府、企業和社會數據資源57.6億余條,形成了城市數據資源池,日均交換數據3600萬條,累計共享數據294億條,推動了各部門從“單打獨斗”到“協同聯動”。
在業內人士看來,成都高新研發機構、骨干企業的集聚,為成都智能社會建設賦能,這也是成都不容忽視的優勢。
對小區空氣、噪音、水質、垃圾桶實時監控,孤寡老人3天沒在小區出現就自動報警……這是中國電信在成都打造的“翼生活”智慧社區平臺。天府市民云APP不僅可以一鍵查詢公積金、一鍵開啟教育繳費,還能在APP上完成維修資金使用、業主投票、信息公示等小區事務。在產業社區里,戶外清掃機器人、安防機器人、夜間巡航機器人、咖啡機器人、無人物流車等“無人場景”則是華為在成都打造的智慧鄰里場景。
技術支撐的種種畫面,描畫出城市的生機勃勃、安全有序。
智能社會
構建溫暖成都的底色
智能社會建設,技術是支撐、服務是基礎,最根本的是讓生活在城市的人們能享受到善治之城的便捷與溫暖。在創新變革城市治理新機制、推動城市精細化治理上,成都探索在先。
前兩年,在社區倡導下,四川成都錦江區86歲的陳大爺對家做了智能升級,安裝了感應燈、緊急呼叫裝置、濕度監測儀等智能化設備。“只要夜間一下床,感應夜燈就會自動點亮,不用摸黑開燈,”陳大爺說,他的床頭、廁所、客廳還安裝了3個緊急呼叫裝置,只要拉動裝置,就會自動向他兒子“報警”。
最讓他覺得暖心的是廁所里安裝的“智能魔鏡”。點擊鏡面,可以查看天氣、收聽新聞、播放音樂。“洗澡起夜的時候,聽聽音樂,孤獨感消減了很多”。
近年來,錦江區探索“智慧養老”新模式,加快互聯網與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層次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創造養老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其中,養老服務業信息管理平臺為6萬余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60萬余次,為特殊困難老年人配備智能居家服務設備,提供24小時健康照護服務。
業界普遍認為,相較于傳統治理模式,城市智慧治理更加強調通過科學化施策、創新化供給、智慧化管理、精準化監管,以滿足日益多元化、多層次的社會個體需求。
智能社會,構建溫暖成都的底色。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鐘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