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成都市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也進入了新階段。記者昨日從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管理分局了解到,今年以來,成都已為大熊貓修復棲息地5萬畝,人類活動退出山林,同時推出更多的保護措施,更多山林里的“主人們”回來了,生物多樣性也更加豐富。
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成都科學整合范圍內原有16個保護地及其管理機構,完成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4個管護總站和28個管護站組建工作,構建“管理分局—管護總站—管護站”三級管理體系;采取日常巡護與聯合巡護相結合的方式,在重點區域、重點地段、重點部位和重點時間節點開展巡護,共開展日常巡護1633次,專項行動52次,切實加強范圍內人為活動管控。
成都專門為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置了專業法庭,通過跨區域集中管轄方式,充分發揮專業審判的優勢,集中審理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所屬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四地環境資源案件,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多元共治機制,構建大熊貓國家公園相關司法保護共治新框架。
2020年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管護總站開展了大熊貓野外產仔洞人工洞穴建設及后續紅外相機監測項目。目前建成的6個人工洞穴,為大熊貓及其同域動物生存繁育提供了有效的庇護場所。近期,工作人員對人工洞穴紅外相機進行了數據收集整理,發現近一年里,大熊貓、四川羚牛、川金絲猴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很好地利用了這些洞穴。記者 王琳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