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一系列社會政策,更是兜牢民生底線。從全國到地方,兩會連著千家萬戶,兩會反映著民聲民意,“幸福”是不變的話題,卻也被賦予新的意義;從北京到成都,我們發現幸福的人,傾聽著幸福的故事,也在這里和幸福相遇。
我的故事
講述人:成都益民供應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迅瑋
自2月20日成都公布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以來,我和同事便一直忙碌在菜市場防疫保供的一線。全市疫情防控迅速而有力,生產生活穩定并且井然有序。疫情防控這根弦時刻不敢松,但美好的春光和倒排的“時間表”在無聲催促著我,冷鏈物流項目、市場更新改造這些年內的重點工作同樣耽誤不得,心中一直縈繞的是等不得的緊迫感和慢不得的責任感。
三月春至,中國進入“兩會時間”。雖然忙碌,但我和大家一樣關注著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過去一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諸多風險挑戰,全國上下共同努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們為奮進中國的欣欣向榮而振奮,尤其是在穩定產業鏈供應鏈、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作為民生服務領域的國有企業,公司過去一年在疫情防控、供應保障、改革轉型和服務能級提升等方面著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益民菜市工作的這10余年,我深切體會到,菜市場是老百姓購買一日三餐所需的重要場所,關乎市民生活幸福感,更是承載著人們的殷切期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21年,圍繞既有煙火氣又有人情味的消費服務新場景打造,公司推進了首批30家益民菜市更新改造提升,促使“老菜市”煥發出現代服務“新動能”;在門店植入100個基地菜直銷點位,持續構建核心供應品類“價格洼地”,助力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這些工作離不開從中央到省市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堅持和對民生的深切關注,離不開城市“菜籃子”建設系列政策的支持。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億萬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是我們行穩致遠的動力。時代在變遷,菜市場在迭代,不變的是我們服務城市發展和美好生活的初心和決心。作為“菜籃子”民生服務企業,公司正穩步有序推進益民菜市點位規模拓展,緊鑼密鼓推進農產品生產基地、冷鏈物流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以強化供應保障和食品安全管控能力,并將持續深化消費服務新場景打造……只有把服務做得更加精細,市民的“菜籃子”才能拎得更充盈更放心,這是我和同事的共識。
幸福背后
漲居民收入,降生活成本 “一漲一降” 增加市民幸福感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提問,“2022你最期待什么?”在這個問題之下的答案五花八門,但有兩個關鍵詞頻繁出現——“幸福感”和“錢袋子”。如何讓“錢包更鼓”“幸福感爆棚”的市民期待變現?成都提出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和“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的居民收入增長、生活成本降低關乎市民生活幸福感,一系列舉措著力解決百姓“身邊事”“心頭事”,凸顯成都牢牢守住民生底線的施政要義,更彰顯城市溫暖人心的民生關懷。
漲起來!
提高工資性收入 增強高收入崗位供給
要提高收入水平,一個很實際的方式,就是為居民提供更多機遇,讓就業有保障。家在成都市溫江區的應屆生何芮雪今年6月將畢業于上海的一所高校,她春節登錄成都人才網的頁面,鋪天蓋地的招聘信息讓她應接不暇,“崗位真是海量,想找個電子商務類的崗位,適合自己的還真不少。”
事實上,對于居民收入的提升,成都的推進工作早已啟動。拓寬就業、增加崗位是其中重要方向之一。成都研究出臺《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2021—2025實施方案》,建立健全專項推進組工作機制,梳理形成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責任、項目、機會三張清單,加快重點項目建設……一項項務實的舉措,正讓居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今年,“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重點聚焦共同富裕目標,從4個方面推進富民增收。首先,提高工資性收入,增強專業性、高收入崗位供給,年度城鎮新增就業不低于23萬人,新培育高素質農民不低于1.45萬人;其次,增加經營凈收入,持續降低企業稅費成本和用工成本,實施企業上規、龍頭企業上市培育計劃,力爭新增上市公司15家以上、融資規模達2500億元。
除此之外,今年成都還將聚焦增加居民財產凈收入,力爭盤活存量租賃住房3萬套,實施集體經濟重大項目30個以上。同時,調節收入分配差距,健全社會救助兜底保障體系,完善城鄉低保困難群體關愛幫扶機制,持續均衡推進長期照護保險試點。推動市轄區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均月收入870元、其他縣(市)達到820元。
降下來!
日子從“省著過”到“美著過”
穿過琳瑯繁華的商業店鋪,來到露天中央廣場,各類藝展區呈現在眼前……隨著二期的落成開業,萬象城已變為包含大型中央廣場的環形商業綜合體群落,內核與業態都進行了提檔升級。
為何要不斷賦能商業新生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的消費需求也不斷提升,所以我們要按照市民不斷提升的生活品質要求,不斷完善服務業態。”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成都將實施新消費創生引領行動,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擴大消費新供給、打造消費新場景、激發消費新活力、培育消費新品牌。
“能夠自由舒心‘買買買’,獲得感、幸福感也‘加加加’!”這正是記者身邊不少人常常給“幸福感”下的定義,也是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的重要任務之一。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聚焦百姓衣食住行,努力使市民居住更加舒心、社區生活更加舒服、品質生活更加舒美、生活消費更加舒暢。“全年開工重點項目30個,完成投資173.7億元,完成率117%。”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記者了解,今年成都將實施舒心居住計劃,全面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房地產長效機制;實施舒服社區計劃,加快推進12個國家級“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建設,發布社區商業機會清單3.0版,打造46個社區商業示范場景。成都還將聚焦舒暢消費,計劃改造提升42個商圈,創建6條省級示范步行街,推出18個特色消費新場景和100個夜間經濟示范點,爭創國家智慧商圈建設試點,并實施舒美品質計劃,持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健全信用修復、權益保護、產品追溯等制度機制。
代表委員話幸福
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岷江村黨總支書記陶勛花: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升村民收入
今年成都將聚焦增加居民財產凈收入,力爭盤活存量租賃住房3萬套,實施集體經濟重大項目30個以上。
在實現全面小康后,怎樣讓鄉親們的錢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幸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現代農業新模式新業態,將有助于提升村民收入。”陶勛花表示。
陶勛花說,岷江村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堅持黨建引領,圍繞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深入開展基層實踐,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要素,因地制宜創新出“整體開發”“舊房切割”“抱團騰退”“百家聯營”等多種農村宅基地和農房盤活利用模式,探索出一條“以利益聯結為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在多種創新模式的帶動下,農村沉睡資源煥發出勃勃生機,帶動了周邊區域項目落地、經濟發展,在豐富且提振鄉村產業業態的同時,也使老百姓的收入多元化,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7年的2.1萬元增長到現在的3.7萬元。
“自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中找準定位、先行先干。”陶勛花表示,將帶領鄉親們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中走在前列、在建設高品質鄉村生活宜居地中作出示范,全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全國政協委員、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許強:
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增強城市吸引力
“變化非常快,尤其這一兩年變化非常快,我所在的小區成都理工東苑屬于成華區二仙橋街道長林盤社區也是這樣。在去年年底疫情期間,社區的治理能力、服務水平,確實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許強感嘆。
體育健身設施、5000多平方米的綠地、停車場……“現在學校周圍的社區環境越來越好。”許強認為,成都市推動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這一舉措非常好,作為一名成都市民看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2022年,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提出,重點是深入推進“四舒計劃”任務實施,努力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市場價格平穩、社區生活便捷。
“推動這一系統性工程落地實施,有助于成都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比較優勢。”許強談道,作為高校,非常需要外地人才,希望他們能落戶成都。“環境對人才非常重要,原來很多人都是想到北上廣去,現在成都生活越來越舒適,我們也明顯感覺大家愿意到成都來了,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有利于增強城市吸引力。”許強說,加快推進12個國家級“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建設,推出18個特色消費新場景和100個夜間經濟示范點,這一系列舒服社區計劃、舒暢消費計劃等,無疑有助于增加成都軟實力和吸引力。
記者 孟浩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