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10日電 (堯欣雨)10日,在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教科院、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關工委、成都市教科院、成都市家長學校總校的指導下,由成都市青羊區教育局、青羊區委社治委、青羊區光華街道辦事處、成都市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主辦,成都市家長學校青羊區分校、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青羊區教科院承辦的青羊區校家社協同育人大講壇在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學校舉行。
據悉,該活動以“‘研’途皆課堂,‘學’中話成長”為主題,分為研學思享會和校內研學體驗兩個部分。

在校內研學體驗現場,參會嘉賓先后體驗參觀了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A區)內設置的家風館、潤心堂、燈彩博物館三大校內研學體驗展館。
據介紹,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將牽頭構建研學課程體系,聯動區內學校,協同家庭、社會共同參與,構建實踐育人生態系統,打造沒有圍墻的新質學校。
在隨后進行的研學思享會現場,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黨總支書記周英講述了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的家校共育從1.0到3.0的發展過程,分享了學校研學課程的建設和實踐,在校家社協同育人體系的支持下,多方組織、優化、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從零到無窮大,打造研學新時空,因地制宜創新,實現校家社協同育人的聚合效應。

“學校開展研學課程實際上是改變了學習方式,從只向書本學習、在校內的學習變成了基于問題研究的實踐性學習,而這種實踐性學習是助推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載體。”周英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如今的社會中,不僅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和終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研學課程則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活動上,家長代表謝佳倩現場分享了孩子五年級時的一次彩燈研學活動經歷。通過短短三天的研學旅行,她發現孩子更樂于表達、主動學習發散思維的同時,自理能力亦明顯提升,團隊協作意識也有顯著增強。“孩子在研學途中不僅收獲了要好的朋友、旅途的快樂,更重要的是課本無法帶來的沉浸式文化體驗與知識浸潤。”
家有兩娃的家長代表陳彥松對比了自己的童年和孩子的童年,感嘆現在孩子的童年消失得太快,于是從幼兒園開始就帶著孩子走進自然。但他認為,對于研學式的學習,家長群體有諸多局限,例如專業性、科學性以及資源協調等問題。作為家長,陳彥松期待學校和社會能提供更多的研學課題,為兒童多樣態成長的可能性提供助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我們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公共空間,打造形成網狀、線性、點狀社區社交空間,給社區居民賦予真正的‘社會關系’。我們共同打造的研學課程不僅針對性強、需求量大,而且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是實實在在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的有效舉措。”成都市青羊區蘇坡街道清源社區黨委書記湯繼剛分享了校家社協同育人在研學實踐中的社區經驗。他表示,清源社區以讓兒童有機會和家人一起享受有意義的親子課程為目標,積極與片區內的學校合作,與家庭合力,以“聚力+共享”為理念,探索青羊區研學社區聯盟,實現家校社同向奔赴,打通社區、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兒童“成長路”。
現場,四川博物院科研與教育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文博研學聯盟秘書長何東蕾分享了“館校合作”的新探索。何東蕾表示,教育是博物館的根本屬性,博物館與學校、家庭的互動是博物館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博物館代表,何東蕾積極倡導能夠持續幾個月、一學期、一學年、幾學年的中長期探究主題,期待“家-校-館”融合發展更加長效、更有深度。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陳莉表示,研學實質上是在真實情境中的真實學習。在不確定的時代,孩子們更需要理解和欣賞看待世界的不同觀點和視角,需要平等而相互尊重地進行交流,需要負責任地采取行動,對世界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福祉作出貢獻。

此外,本次研學思享會還特邀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員朱雪林和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員肖慧作為點評嘉賓。
據了解,從2017年開始,成都市青羊區就嘗試建立校家社樞紐型社區研學聯盟,打造“1+N+1”兒童社區研學課程,主要通過1個社區、聯動青志聯等N個非營利社會團體、與1所友好學校結對,社區、社會資源、學校共同聚力,共同研發社區研學課程。
在成都市青羊區委社治委和成都市青羊區教育局的共同努力下,成都市青羊區還在全區范圍內建立起社區旅游服務中心,打造“Hi游-青羊街巷游”校家社研學服務品牌,依托轄區自然景觀、歷史遺存、人文故事、網紅熱點等豐富的本土文旅資源,研發了12條可參與、可共享的體驗式街巷游線,并通過培育城市講解員與社區導游,向來自19個國家的中外居民游客講出青羊好故事,初步形成了“多點匯線,聚線成帶,街巷支撐”的校家社協同融合研學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