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10日電 今年6月,全球科技巨頭華為從來到成都,舉辦了一場華為四川新質生產力城市峰會,一口氣在成都落地三個創新中心,其中兩個落在了郫都區,包括華為首個跨省級創新中心平臺。華為此次在成都郫都區連落兩子,看中了這個區域什么?
“目前華為(西南)數字機器人創新中心為我們提供的數字機器人服務已經通過驗收,正處于試運行階段,再進行一段時間的優化后就能正式投用了。”今年6月起,位于郫都區成都現代工業港的成都邁特航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邁特航空)用上了來自華為的數字機器人服務。

早在去年,按照“政府政策扶持、華為提供技術、運營公司導入資源”的合作模式,華為(西南)數字機器人創新中心在郫都成立,這是華為公司設立的首個跨省級創新中心平臺。今年,面向人工智能1號創新工程、智改數轉等四川新質生產力培育重大戰略,華為公司進一步統籌在川數字化中心資源,將中心升級為華為(四川)人工智能與智改數轉創新推廣中心,打造四川省智改數轉示范基地、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標桿平臺。
據項目運營方華菁振興(四川)智能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雙創新中心為企業提供低門檻、高效率AI應用開發平臺,將大模型能力接入到應用中,使企業場景應用智能化。“例如,智改數轉工具包覆蓋智能排產、生產執行等業務空白點。從數字機器人鏈接斷點,到數據統一嫁接,再到CMP平臺上結合AI大數據分析,可使得生產計劃智能化,生產物資利用率提高20%,排產效率提升80%。”
隨著此次雙創新中心的正式揭牌,其運營將在郫都區真正邁入正軌,并以智能化技術優勢和行業數字化轉型經驗賦能整個四川的新型工業化,加速傳統產業新舊動能轉換。
華為的加碼只是助推器,更多以科技創新引領、數實融合賦能的升級改造早已在郫都區展開。“除了與華為合作開展數字機器人、APS智能排產系統,我們此前還在研發生產中引入了MES智能化操作系統、柔性化生產線等,這些智能化升級都是為了減少對人的依賴,實現降本增效。”邁特航空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企業在研項目共16個,包含57個產品標準,年產能達到4億件。
同樣實現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變的,還有四川省郫縣豆瓣股份有限公司。該企業通過實施生產車間數字化改造,引進自動化、數字化的生產、物流、倉儲和智能傳感控制與檢測裝備等,實現計劃管理、生產執行、質量檢測、物流倉儲的數字化管控,車間生產效率提升24%,單位產品成本下降10.03%,產品不良率降低99.8%。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郫都區技改投資同比增長504.5%,已儲備工信部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項目25個,計劃總投資52.6億元;目前,全區2家企業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8家企業入選全市智能工廠和市級數字化車間。
這樣的創新“律動”不僅在于企業“智造”,還延伸到了城市“智治”。
通過一張數字孿生地圖,推演解決城市問題的最佳方案;指揮大廳里城市運行管理信息數據瞬時“跳動”,一鍵點擊便能實現“中樞”和一線即時聯動處置突發情況......去年2月起,郫都組建投運了區城運中心,這個郫都區的“城市大腦”通過建成區鎮兩級城運平臺IOC專題模塊10個,接入16個部門系統,匯聚200多萬條事件數據,將整座城市的百萬數據編織成了一張數字化神經網絡。同時搭建自動派單體系,讓問題從“線上發現”到“線下處置”實現點對點閉環。

從多年前的農業大縣,到如今產業智能化、城市智慧化的都市新區,郫都區的城市氣質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10月,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在郫都區舉辦。也正是這次難得的機會,讓一部分人第一次認識郫都區,讓另一部分人重新認識了郫都區。包括華為(西南)數字機器人創新中心在內,30余個泛科幻項目、50家科幻企業借勢在郫都落地,形成近40億元的泛科幻產業規模。
從科幻魅力到科創實力,是郫都區城市產業新的詮釋。全區超過300家規上工業企業,1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109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共同構成了其現代產業體系中最堅硬的骨骼。
今年5月、6月,郫都區連續出臺《郫都區關于鼓勵科技創新提升產業能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和《郫都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舉措》,在“創新22條”和營商環境6.0版加持下,郫都區的產業吸引力進一步提升。而隨著近期西南交通大學郫都先進制造科創園簽約落地、郫都區與成都高新區合作共建的高郫電子信息產業園科創中心投用在即,更多高能級企業有望“聚首”郫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