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5日電 (吳平華 張靜)處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中的老舊社區,人員結構復雜、公共資源不足,鄰里之間缺乏溝通的空間和時間,成為影響和諧的一道“冰墻”。如何讓鄰里和睦的文明風尚吹進百姓心田?如何充分激發自治活力,讓鄰里居民更加主動融入社區治理?西御河街道以“黨建領治、文化促治、居民自治”為工作思路,通過公益微創投項目入手破題,發揮社會組織、居民參與基層治理積極作用,實現居民與居民、居民與社區街道之間的和諧共融,共同發展。

舞蹈隊升級成為“宣傳隊”
8月2日,在西御河街道西華門社區活動室里,幾名笑意盈盈的大姐在舞蹈老師周露的指導下,正認真練習著舞蹈動作。重復糾正、步伐挪動、手臂變換……她們跟著節奏舞動,認真揣摩老師教導的每個動作,爭取做到整齊劃一。
這支舞蹈隊名為“西韻”,組建于2023年,是西御河街道西華門社區2024年已通過評審的公益微創投項目。舞蹈隊成員共15人,年紀最小的55歲,最大的65歲,均為社區西韻舞蹈協會的成員。
“成立之初,社區就要求節目要接地氣,要有教育意義,宣傳社會正能量。”舞蹈隊負責人周露今年58歲,退休前是一名舞蹈老師,在編舞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舞蹈隊成立后,第一個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便以“紅色”為主題,演繹了四川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者王右木的革命故事。該節目不僅在街道大小活動中得到了呈現,也被推送到了更大平臺進行表演。“有平臺和機會,能夠充分展示自己,隊員們興趣也更加濃厚,學習起來更加認真了。”
2024年,西韻舞蹈隊再出新作品——《幸福社區》。與以往節目演員均為社區舞蹈協會成員不同的是,此節目由舞蹈隊員、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和居民共同參演。通過情景舞蹈的呈現,講述了發生在居民身邊的大事小情。而西華門社區吉祥物“西犀”也在節目中首次亮相。
“從構思到編排,整個舞蹈用了20多天時間,服裝道具都是專業級的,出來后的效果非常不錯。”周露說,在角色分配時,也會充分考慮居民舞蹈基礎的差別,盡可能地發揮居民各自所長。
因為街道社區的大力支持,如今的西韻舞蹈隊已經由居民因單純的愛好、娛樂聚在一起的文體團隊,變成了普及知識、宣傳政策、倡導文明、弘揚正能量的“民情宣傳隊”。據統計,舞蹈隊成立至今已編排了《烽火》《黨旗冉冉升起》《老兵》《幸福社區》等近30個主題內容的原創情景舞蹈,并且還在不斷構思和創作新的題材和內容,在居民中引起不錯反響。
讓更多“能者”找到參與“崗位”
西御河街道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區,老舊院落多,老年人多。為了深入了解轄區居民需求,街道所轄五個社區,通過網格員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了摸底調研。
“我們發布了公益微創投項目的征集公告,征集過程中充分考慮前期摸底調研時的居民需求。”西御河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嘉介紹道,今年7月,街道通過發布項目征集公告,實施周期為2024年7月至2025年2月。公告發出后,共征集轄區公益微創投項目40個,目前已通過評審立項8個。
有了轄區社會組織的加持,居民“點單”,項目“接單”,讓西御河街道開展基層治理服務的底氣更足、動力更強。“評審出的項目須基于社區資源、特色以及存在的問題難題等,通過不同特色項目的開展,能夠在社區發展、服務居民、社區凝聚力提升等方面都發揮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在社區網格員的走街串巷中,也挖掘出了不少如周露一般的居民骨干人才,擁有創作、編導、書法、文體等多項“技能”成立的特色隊伍,讓越來越多的居民在奉獻社區、提升自己、參與治理的過程中找到了“崗位”和“歸屬”。
李嘉稱,從街道層面出發,對于公益微創投項目的支持主要基于“政策支持”“配套資金支持”“智力支持”“資源支持”四個方面,希望通過政策引導,街道和社區共同出謀劃策,整合轄區資源,搭建更多平臺,讓更多居民主動“走”進社區治理,以項目推動基層善治,文化賦能社區建設,探索出“御河特色”的社區治理新路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