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成都水務科技領域場景創新機會清單發布會舉行。本次活動聚焦“為企業找場景、為場景找產品”,通過場景發布與供需對接,推動水務科技成果轉化。
發布會上,市水務局發布涵蓋水務人工智能、遠程智能監測、行業數據要素管理、智慧應用管理四大重點領域的場景需求清單。
本地化部署大模型
賦能涉水信息智能感知
聚焦水務人工智能領域,此次發布了“AI水務首席專家”,通過本地化部署大模型,嵌入增強搜索知識庫,依托大模型的語言生成、知識理解、深度學習推理等能力,深度整合大模型與水務專業知識,提供全天候、全流程、全要素的人工智能決策輔助,實現水務知識智能問答、辦公文稿輔助、方案預審、水利專業模型驅動等功能。
此外,在遠程智能監測領域,通過深化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新型監測手段在水利設施、管網等方面的應用,“天空地水工”一體化遠程智能監測系統應運而生。
“通過優化行政區界斷面、取退水口、地下水等監測站網布局,加大水質監測站點、重要河湖水域岸線監測、供排水管線監測等自動化監測站點(設備)布設,構建地表、地下和遙感監測相結合,水量、水質監測相結合,駐站監測和移動監測相結合的一體化立體監測網絡。”市水務局科信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網絡能夠對水資源、河湖水域岸線、各類水利工程、水生態環境等目標,以及水量、水位、流量、水質等全要素的實時在線監測,提升涉水信息的動態監測和感知能力。
實現水務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
筑牢城市安全防線
數據,是引導行業發展的重要參考標準。如何確保水務行業數據的完整保存與準確記錄?此次發布會上,水務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場景給出了答案。
據介紹,該場景是通過強化水務領域基礎數據和主題數據資源體系建設,構建覆蓋水務全行業的信息資源目錄,從而建立起水務數據血緣圖譜和知識圖譜,實現水務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實現水務物聯網感知數據、視頻監控數據、水務業務數據、社會相關數據的全量匯集、治理、應用和共享,增強水務數據要素管理,激發數據潛能。
隨著汛期臨近,防汛安全成為城市治理的重中之重。成都在原有物聯網監測網絡基礎上,智慧防汛平臺實現升級更新,集成并新增感知設備,深度融合感知平臺實時監測數據、數學模型與輕量化AI算法,通過歷史災情數據迭代訓練,使算法既匹配排水管網、地形等物理機理,又依托并行計算優化數學建模效率,實現暴雨內澇的實時動態推演與風險預警,同步優化聯合調度策略,提升應急響應速度。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魏捷儀 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