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16日電 (邱柯璽)近日,同方全球人壽攜手清華經管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編制的《2022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簡稱《報告》)正式出爐,并在成都、北京、上海等地同步舉辦媒體視頻交流會,現場就近期網友熱議的漸進式退休話題、個人養老金等展開深入探討。
國民養老意識和行動正悄然變化

近期,中信證券發布的“65歲男女同齡退休”的話題在網絡引起熱議,延遲退休對居民主要將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交流會現場,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教授解釋說,延遲退休其實可以緩解個人在退休儲蓄方面的壓力,有助于增加退休期間的收入水平。從理論上來說,延遲退休以后的生活時間相對更短,退休儲蓄的壓力應該是更少了,當然不同人群的影響應該是不一樣的。
據《報告》顯示,近年來,贊成或者不反對延遲退休人數的比例越來越高,已經接近80%。對這項政策持更支持態度的人大多具有這樣一些特征:收入比較高、處在管理、技術工作崗位、體制內的人群,身體健康的人群。而收入比較低的人,從事體力工作、學歷相對低、體制外、身體狀況欠佳的人群,確實更愿意早點退休。
在談及普通人存多少錢夠退休養老時,陳秉正教授建議大體上可按照現在國際上通行的“70-80原則”,也就是說如果退休以后用于日常生活需要的收入能夠達到退休前日常生活水平的70%到80%,按照這樣一個標準來做退休財務準備。
在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彭勃看來,一般養老金的替代率在70%-80%,世界銀行的建議是不低于70%,否則生活品質將會下降。“大概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的養老金替代率從70%迅速下降到45%。假如單純依靠養老金來養老,退休以后的收入相比之前會有很大的下降。”
具體到個人,彭勃認為養老不光是一個儲蓄問題,還要考慮到長壽風險,近些年平均壽命大概每4-5年增長一歲,也就是說退休后可能會有40年左右甚至更長的時間生活,要對養老金增長和健康支出做出合理的判斷。
《報告》已經持續十年的調研,發現中國居民在養老準備和行動方面都發生了顯著地變化。陳秉正介紹說:“我們發現受訪者在退休財務準備方面越來越理性化,多元化。去年,養老保險在很多受訪者看來,已經超過了銀行儲蓄,排在了僅次于政府提供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金的位置。除此以外,受訪者對意外性支出考慮的更多了,特別是對健康保險、醫療保險的關注。”
消費者對養老產品安全性要求很高
去年,國家正式啟動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這具有標志性意義,標志著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交流會現場,陳秉正教授指出,個人養老金作為一項全新的制度剛剛推出不久,政府需要在部分城市或地區先試行,積累經驗后再逐步推開。“我認為,未來隨著稅收激勵力度不斷加大,個人養老金有望真正做起來。”
在他看來,未來可供消費者選擇的個人養老金產品會越來越多,從收益率的角度看,保險公司按照監管要求,在做好投資風險管控的前提下,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收益率保持相對較高的水平仍然可期。
在彭勃看來,相對于短期收益率,長期來看,消費者對于養老產品的安全性要求是非常高的。未來的長期利率可能繼續下滑、股市存在變數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在資產管理方面需要更加穩健,同時在營銷方面也要給客戶一個相對較為穩健的預期。
此外,彭勃指出,隨著老齡化加劇,老年人健康問題、長期照護問題日益凸顯,而目前市場上提供與之匹配的保險產品非常少。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方面,以老年人為代表的非標準健康人群,風險發生概率較高,保險公司受制于產品精算假設,基于運營風險考慮不得不將部分非標準體用戶排除在外;另一方面,不同老年人個體之間,健康水平差距很大。因此,雖然市場需求強烈,但保險公司在相應產品的開發和定價上有一定的困難。
雇主養老教育意識與國際差距較大
在談及個人養老金發展任重道遠,如何喚起年輕人的養老意識方面,陳秉正教授表示,對青年人的金融教育特別是和養老相關的普及性教育確實不夠,可能會向年輕人介紹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識,但在涉及公民責任、公民意識,特別是對家庭、對社會等方面聯系起來的金融教育比較少。
此外,用人單位,包括企業和事業單位,在這方面對職工的教育和培訓遠遠不夠,可以說雇主在這方面的意識和國際上相比差距較大,理念上基本沒有。
對此,彭勃表示贊同:在國外的一些經驗來看,雇主在這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協助,給企業員工提供了很多選擇。當然,中國以前并沒有養老產業,因為中國的傳統觀念是養兒防老。但當下隨著社會的人口老齡化、獨生子女的政策變化、家庭小型化等因素,實際的狀況卻變為社會化養老,所以不光是養老金,包括養老護理、養老服務等,都是很突然的一個話題。全社會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不光是在教育方面,在整個產業鏈都有欠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