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15日電(吳平華 陳靜 閆青)民以食為天,當你吃著香噴噴的米飯饅頭的時候,是否想過糧食是如何從田間到餐桌的呢?從田間到餐桌中有一個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倉儲,如何讓儲糧更加綠色化、智能化,是儲糧行業科技工作者一直在攻堅克難的問題。

這個“難題”交到了國內糧食行業專門從事糧食儲藏技術研究與開發的中央級科研機構——中儲糧成都儲藏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儲藏院)。這家位于青羊工業總部基地N區的企業,以創新賦能,讓糧食“住”進氣膜倉,實現了從“從0到1”的突破,為新一代“大國糧倉”奠基。
糧食氣膜倉是如何誕生的?這樣的新質生產力對于儲糧行業來說有什么效益?
單倉儲糧7500噸 倉儲技術跨界轉化
在中央儲備糧四川新津直屬庫,幾座像氣球一樣的倉庫在這里拔地而起,潔白的“膚色”、獨特的“身姿”,加上肩負的特殊使命,使他們成為當地的新地標。
這是由成都儲藏院與中煤能源集團聯合研發的首創架空式糧食氣膜倉,這樣的糧食氣膜倉共有4座,每座高36.1米、直徑23米,單倉就能儲糧7500噸。按每個成年人每天消耗半斤口糧計算,一倉糧可滿足七萬人一年的口糧。
“我們家里經常買的米面,夏季一個月后,袋子里面就有可能長蟲生霉,沒法吃了,所以說儲存糧食并不簡單,不是放進倉里就不管了。”在青羊工業總部基地N區,成都儲藏院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月直奔主題地介紹說。
據了解,傳統的倉庫因為保溫隔熱氣密性不好,維修保護成本高,糧食行業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尋找具有良好氣密性和保溫隔熱功能,既能保護糧食減少資源浪費,又能保持糧食營養和口感的一種新型糧倉。如果把傳統糧倉的儲糧方式比作給糧食穿了一件普通的棉衣,那么氣膜倉就好比給它換了一件高檔的羽絨服,各項性能都會顯著提升。
突破“卡脖子”技術 實現綠色儲糧領域的重大技術革新
當時,研究團隊算了一筆賬——糧食氣膜倉的建設成本與傳統糧倉相當,但可實現低溫儲糧,運行能耗同比預計節約30%以上。研究團隊敏銳地察覺到,這正是大家苦苦尋覓的新一代綠色“大國糧倉”。
然而,金燦燦的糧食和黑黝黝的煤炭天差地別,儲煤倉并不適合直接儲存糧食,糧食對于倉儲條件的要求比起煤炭堪稱苛刻。
和煤倉相比,糧食氣膜倉在保溫隔熱性能、氣密性能、防水防潮性能等方面要高很多,畢竟糧食是要吃到嘴里的,要充分保證糧食的安全性。從煤倉到糧食氣膜倉的研發過程中,團隊先后突破了糧食“保鮮膜”、構建新倉頂、空中搭建等“卡脖子”的技術,實現了糧食儲備倉在綠色儲糧領域的重大技術革新。
2021年3月,作為中儲糧集團重點科技項目,中儲糧新津糧食氣膜鋼筋混凝土圓頂倉設施設備專項試點研究項目正式啟動實施,才開始就在糧食“保鮮膜”上遇到了不少難點。
從確定倉型、制作糧食“保鮮膜”、構建新倉頂、空中搭建、小空間的施工神器到改造通風口,每一個環節都困難重重,但從未放棄過。
2023年7月,糧食氣膜倉通過驗收,圖紙變成現實。從鎮江入境的進口大豆將優先“住”進糧食氣膜倉。4座糧食氣膜倉投入使用,可儲存3萬噸糧食,按每個成年人每天消耗半斤口糧計算,4個糧倉可滿足28萬人一年的口糧。
“從0到1” 為新一代“大國糧倉”奠基
“糧食行業的創新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從收糧、檢測到儲藏都運用上一些‘黑科技’,隨著應用的推廣,經濟效益也逐漸凸顯了出來。”李月介紹,比如糧食氣模倉的運用,從經濟效益上來說,首先是保質增效,以稻谷為例,采用低溫儲糧技術,每噸糧食在市場上可以多賣100元,氮氣氣調儲糧,每噸糧可以多賣60元,以一個10萬噸的糧庫來算的話,每一個輪換周期可以增效600萬元到1000萬元。其次是降本增效,因為氣膜倉有著天然的隔熱性和氣密性,免去了倉房維修改造的成本,如果按照10萬噸儲備規模的糧庫計算的話,省下的維修改造費用,可以達到500萬到1000萬元,對糧食倉儲行業是非常可觀的降本增效的做法。
除了經濟效益,更多體現的是社會效益,糧食氣膜倉以絕佳的性能開展綠色儲糧技術,可以給老百姓奉獻更加優質的糧食,讓大家吃得更好。
“我們糧食行業的研發和應用,沒有那么多高大上,但通過在綠色儲糧技術研發、自動化智能化的設備開發上不斷發力,成果將改變傳統的工作模式,顛覆之前的方法,希望未來把這些技術帶給更多的糧食倉儲企業。”李月堅定地表示,科技工作者在研發中收獲“從0到1”的經驗,將為未來糧食倉儲行業朝著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