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亮就開始發貨了。臨近春節,訂單越來越多。”揉了揉雙眼,宋永科說。2025年1月的前半個月,宋永科任總經理的四川省邑川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將實現南美白對蝦(以下簡稱“白對蝦”)出塘3萬斤。
與此同時,樂山市沐川縣富新鎮清涼村人陳國兵、資陽市安岳縣石羊鎮園門村人周元和雁江區豐裕鎮人陳華,都在忙著清理蝦塘。他們和宋永科一起,構成四川白對蝦養殖的中堅力量。去年,這4位養蝦大戶出塘白對蝦50多萬斤,占全省產量25%以上。
過去3年,地處內陸的四川加快摸索“海鮮陸養”新模式,實現白對蝦產量爆發式增長。產量從2022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到去年“海鮮陸養”突破200萬斤,四川白對蝦產業逐步受到業內關注。
動力
四川人每天吃掉白對蝦20萬斤,產能卻集中在沿海地區
“產量年年攀升。”川內養殖大戶中,宋永科是最早接觸白對蝦養殖的人。
2015年,宋永科在大邑縣安仁鎮流轉200畝水面,探索白對蝦露天養殖。花了7年時間完成技術積累后,2022年,宋永科斥資2000萬元,在安仁鎮五合社區建成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廠化白對蝦養殖基地。目前,基地擁有78個標準化養殖池,年設計產能50萬斤,去年實現出塘40多萬斤。
其他3人起步不算早,但步伐也很快。2023年初,陳國兵、周元和陳華分別著手流轉土地,建設露天蝦塘。去年,3人實現出塘量突破8萬斤。預計今年,3人總出塘產量有望達到14萬斤。
大戶們給力,讓四川成為白對蝦產量最大的內陸省份之一。那么,四川人為何突然熱衷養殖白對蝦?
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杜軍介紹,這首先與白對蝦的特性有關。南美白對蝦是十足目對蝦科對蝦屬動物,又稱白皮蝦、白對蝦。其特點是殼薄體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是當今世界養蝦類產量最高的三大品種之一。
其次,作為全球知名的“減肥餐”主角之一,近年來在國內特別是四川的年輕消費者群體中,白對蝦的消費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業內估算,去年,四川每天要消費白對蝦20萬斤,且每年增速在5%左右。目前,國內白對蝦養殖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山東、福建和海南。數據顯示,2023年,這五個省(區)的白對蝦年產量達122萬噸左右,占全國比重約八成。
這種產業布局,讓四川養殖戶們看到商機。
“冰凍的白對蝦,一斤要四五十塊,實在是太貴了。”陳國兵算了一筆賬:露天養殖白對蝦,每畝年產量800到1200斤,地頭價為24元/斤,“一年畝產值2萬左右。”他說,這也是自己選擇回鄉創業,養殖白對蝦的主要原因。
破局
技術積累不斷成熟,逐步邁過“海鮮陸養”這道坎
“技術進步,是產量快速增長的主因。”省水產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積累,白對蝦養殖的“海鮮陸養”模式已經成熟,這為四川養殖戶布局相關產業提供契機。
1月6日上午,在完成全身消毒殺菌后,記者跟隨宋永科走進工廠化養殖基地內部。完全封閉的基地內氣溫達27℃,水溫也在25℃左右。宋永科說,作為廣溫廣鹽性熱帶蝦類,白對蝦對水溫要求極高。而這個溫度,是他在安仁鎮養殖期間反復驗證后的白對蝦最佳生長溫度。
除了智能控制溫度,工廠化養殖基地最為關注的是水質。工廠化養殖基地通過使用海鹽、海洋藻類和淡水按比例搭配,調配出最適宜白對蝦養殖的“類海水”。在每個一分地大小(66.7平方米)的養蝦池面前,記者還見到循環水處理、水體凈化、增氧等設備。宋永科說,這個工廠化養殖基地的所有參數在2023年試產期間反復驗證后,如今已基本定型。在此條件下,工廠可實現一年出塘白對蝦6—8批,單位面積產量是室外露天養殖的10倍以上。
露天養殖的技術要求也不低。曾在沿海地區“拜師學藝”的陳華說,露天養殖的最難一關,是讓白對蝦逐步適應淡水生活環境,實現“海鮮淡養”。
這意味著,從采購蝦苗開始,就要每天對蝦塘定時定量注入淡水,直至蝦苗適應淡水生長環境。“這個時間長則三四十天,哪一天出問題都不行。”周元說,每天何時注入淡水、注入淡水溫度如何控制、注入多少淡水、注入后如何投食等,都只能靠養殖者根據當地氣候等條件一點點摸索。周元坦言,2023年,自己就因為注入淡水過多,“直接導致一個養殖池蝦苗團滅。”
不過,只要渡過適應淡水關,蝦苗的生長速度明顯快于“類海水”養殖模式。“但由于是露天養殖,每年只能出塘兩批,冬春季節水溫不行,養不了。”周元說,在2023年的探索之后,他和大部分同行都已初步掌握相關技術要點,為接下來的擴產增添了底氣。
展望
產能有望保持高增長 支撐配套體系等亟需完善
“我們計劃在這里搞二期項目。”1月6日中午,指著工廠化養殖基地附近的地塊,宋永科透露了下一步計劃:再次斥資,打造50畝工廠化白對蝦養殖基地。3年后達到滿產,僅四川省邑川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家的白對蝦出塘量就能達到120萬斤。
而陳國兵、周元和陳華等人,也表達了接下來要繼續擴產的意愿。
本土力量發力之外,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地的養殖企業也紛紛前來考察選址,計劃落子四川。
“我們專門做四川市場十來年了,這幾年明顯感覺四川本土養殖企業在成長。”廣西北海市養殖大戶覃志遠說,他計劃在川選址,建設年產10萬斤白對蝦工廠化養殖基地。
業內人士估算,隨著四川本土企業的加速崛起和省外養殖企業的落子,全省白對蝦年產量將迎來快速攀升期。預計2025年,全省白對蝦產量有望突破300萬斤。
“但是,四川的配套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廣東汕頭市養殖大戶陳宗連認為,四川本地的海鮮預冷、儲存和運輸條件相對滯后。
此外,四川的水產金融支撐體系仍有待完善。例如,針對白對蝦養殖戶的險種、定災理賠辦法等都尚屬空白。
“四川白對蝦養殖處于剛剛破題階段,很多方面確實要提升完善。”省水產局有關負責人透露,該局正在調研摸排全省白對蝦產業發展情況,以制定相關配套措施,推動全省白對蝦產業加快健康發展。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