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有一所大學的校徽中,居然有一頭碩大的恐龍。可能你已經知道了,這便是有“恐龍大學”之稱的成都理工大學。

這個名稱的來源之一,是這所大學里收藏著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恐龍——合川馬門溪龍化石,而且它還是中國收藏恐龍化石最多的大學。
作為蜥腳類恐龍的一個種,合川馬門溪龍化石骨架復原全長約24米,肩高3.5米。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超長的脖子,幾乎占到全身總長度的一半。
如今,這具著名的恐龍化石骨架即將在新建成的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中,作為“鎮館之寶”面向公眾展出。
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出土于重慶合川,為何被成都理工大學收藏?挖掘和修復背后,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往事?小新特意采訪了成都理工大學恐龍專家歐陽輝教授。
1957年地質調查中意外發現 大個頭令所有人震驚
合川馬門溪龍化石的發現,完全是一次意外。
1957年,一支石油地質調查小分隊,在路過今天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附近的古樓山時,偶然發現了一塊比較異樣的石頭。隊中的地質工程師懷疑是化石,于是便上報了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接到報告后,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聯系上重慶市博物館,雙方都派出技術人員到了化石現場,歷經了約大半個月野外發掘后,“巨龍”合川馬門溪龍終于出土,當時暴露出來的巨大骨架令在場所有發掘人員倍感震驚。

“因為在當年的話,中國沒有出土過這么大的恐龍,甚至世界上都少見,最令人激動的是,化石相當完整,每一個脊椎都是關聯保存的。”歐陽輝教授說,“這頭恐龍大到什么程度?僅化石就裝了40余箱。”
從重慶到成都 在成都理工大學完成初步修復
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出土后,先暫存于重慶市博物館,兩年后被運到成都,交由設在四川省博物館的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保管。
那時候,成都理工大學還叫成都地質學院,師生們除了野外地質實習以外,還有校內教學實習的需求。為了創造更好的實習環境,1960年學校建起了地質教學陳列室,1962年更名為陳列館,1986年又更名為博物館。
歐陽輝介紹,當時陳列館十分缺標本,于是,學校的老師們提出,將合川馬門溪龍化石爭取到學校來。而恰好,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又缺少存放如此巨大化石的場地,因此便和學校達成共識,將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捐贈給成都地質學院作教學標本。

從此,合川馬門溪龍來到了大學校園,開箱、清理并做初步修復,這些艱苦的工作自然也是在校園中完成的。進一步的精修和裝架則在北京完成,1965年合川馬門溪龍再次回到成都地質學院。
這具珍貴恐龍化石的收藏還刺激了學校的恐龍研究,以何信祿教授為首的古脊椎動物研究團隊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常年奔走于四川盆地各化石產地,取得了大量脊椎動物化石發現。迄今,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收藏的恐龍骨架標本有30余具之多。
恐龍化石如何修復?
關于恐龍化石的形成,相信許多人都知道其原理——恐龍死亡后,遺體被流水帶到低洼處,并被泥沙等沉積物掩埋,肌肉腐爛后留下骨骼,在漫長的歲月里,泥沙形成了巖石,骨骼變成化石,它們牢固地結合在一起。
那恐龍化石如何修復?歐陽輝教授說,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剔除圍巖,讓骨化石清晰呈現出來。
由于主要是對著巖石操作,因此恐龍化石修復現場會用到各式各樣的工具和設備。小新跟隨歐陽輝教授走進成都理工大學恐龍化石修復室時,尚未進入,就聽到了空氣壓縮機的轟鳴聲。

塵土飛揚的室內,修復師們手持氣動打磨筆,將恐龍化石骨骼上殘留的圍巖小心“摳出”,對于恐龍骨架缺失的部分,則用石膏翻模補全。
“合川馬門溪龍化石發現時雖然脊椎保存完整,但缺失頭骨和前肢。”歐陽輝教授介紹,最開始由于對中國大型蜥腳類恐龍的認識有限,合川馬門溪龍化石于1965年首次裝架時,中國恐龍研究之父——楊鐘健先生不得不為它裝上了一個“梁龍”的頭骨模型。梁龍產于北美,并不是中國本土的恐龍。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歐陽輝教授兩次發現包含頭骨的馬門溪龍完整骨架化石,才深化了對馬門溪龍的認識,科研人員也才有依據地做了一個新的頭骨模型,替換掉了原本不正確的梁龍頭骨。
其實,頭骨缺失在恐龍化石中很常見。因為恐龍頭骨與頸椎的關節十分虛弱,當尸體腐爛經流水一沖,很容易在搬運過程中解體,造成身首異處現象,再加上蜥腳類恐龍的頭骨小,骨片又薄,極易造成搬運過程中的損壞而不被保存。“這就是很少發現蜥腳類恐龍頭骨化石的原因。”歐陽輝教授解釋道。
56年后首次大修 將更完美地展現“巨龍”風采
2021年,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對合川馬門溪龍化石進行了“體檢”,并針對這件“鎮館之寶”出現的化石骨骼斷裂、鋼支架銹蝕等現象,以及裝架姿態不夠準確等“病癥”開啟大修。
作為大型蜥腳類化石,合川馬門溪龍標本的修復工程量巨大,這也是它在1965年完成裝架后,所經歷的第一次大洗禮。
“恐龍裝架需要最大程度還原恐龍活著時的樣貌和運動姿態。”歐陽輝教授說,此次修復根據最新發現和研究認識,為合川馬門溪龍增加了尾椎數目,重新調整了合川馬門溪龍長頸的角度,豎起了它的肩胛骨。此外,還對化石骨骼進行了抗風化表面處理,涂上了能隔絕空氣水份的保護劑。

小新了解到,此次修復持續近兩年,由于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巨大,其重新裝架以十余名技工的辛勤工作,耗費大半年時間才得以完成。
目前,修復后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已搬入新建的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待博物館正式開館后,公眾除了能近距離觀賞這具久負盛名的中國“明星”恐龍外,還能借助AR技術、全息投影,切身感受地球的誕生與地質的變遷,以及遠古生物的多樣性。
作者:堯欣雨 王鵬 賀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