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夏季,氣溫升高,汛期到來,溺水事故又到了高發期,而這也是威脅中小學生人身安全的一大“殺手”。
在暑假即將到來之際,成都市教育局聯合市、區兩級水務部門,通過大量調查走訪,從河流、湖泊、水庫、塘堰等水域的水流特點、危險系數和近年來的溺亡人數等角度出發,總結梳理出了各區(市)縣的高危點位,以提醒廣大學生和家長提高警惕,遠離這些危險水域,更不要去野泳,以防止溺亡事件的發生。
●如何科學、智慧施救?
(一)發現有人溺水,是否應立即下水施救?
肯定不應該。在每年未成年人的溺水事件中,因施救不當造成多人溺亡的悲劇不在少數,如何做到科學、智慧施救,大家需要記住:
1.能夠間接救生,絕不直接救生。首先要確保自身安全,盡量利用身邊的各種物件進行施救(比如:木板、棍棒、衣服、褲子、繩索、救生圈等等),同時大聲呼救或電話求救(如:報警),絕不能盲目下水,要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2.會游泳不等于會救生。一方面,救生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技能,需要通過系統專業的培訓才能具備相應能力,游泳只是救生技能各環節中的一項基本技能,大多數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都不具備專業的救生技能。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其身心尚未成熟,對危險缺乏足夠判斷,身體情況也不允許。因此,若貿然下水施救蘊含大量風險,很可能不但人救不上來,自己也會搭進去,所以不提倡、不鼓勵學生實施與自身能力不符的施救行為。
(二)不慎落水,如何自救?
1.自救姿勢一:仰漂。發生溺水時,要沉著冷靜,保持全身放松。冷靜地采取頭頂向后,露出口、鼻,此時就可以呼吸。用鼻呼氣,嘴吸氣,呼氣要淺,吸氣要深。使自己的身體浮于水面,等待他人的救援。切記,千萬不能將雙手上舉或者拼命的掙扎,這樣只會下沉得更快。
2.自救姿勢二:西瓜抱。在水中盡量下蹲、屈膝,雙手抱在雙膝下方,將頭緊緊貼在膝蓋上,身體呈球狀,屏住呼吸,這時水就會慢慢地托著你上浮,當你背部露出水面時,就可以用雙手向下壓水,同時抬起頭大吸一口氣,重復這個動作。
3.自救姿勢三:踩水自救。身體前傾,大腿外展同時盡量上抬,以膝蓋為軸小腿依次內外旋轉畫圈或同時往外側蹬水,同時用手向兩側撥水,竭力將頭部露出水面,動作要緩慢有節奏,注意手不能伸出水面。
●對學生的防溺水提示
首先,家長或看護人,決不能將孩童單獨留在浴缸、浴盆或開放的水源邊,要專心看管,不能疏忽大意。其次,要教育孩子做到:
(一)不私自下水游泳;
(二)不擅自與他人結伴游泳;
(三)不在無家長和教師帶領的情況下游泳;
(四)不到不熟悉、無安全設施、無專業救援人員的水域游泳;
(五)不盲目下水施救;
(六)不酒后游泳。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