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20日電 (楊曉軍)四川省財政廳20日透露,黨的十九大以來,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堅持以保障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加大資金投入為抓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約束和兜底作用,充分發揮醫保基金戰略購買作用,通過強化財政保障力度和夯實基金支撐基礎,有效破解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全面縱深推進全省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再上新臺階。
夯實醫保制度體系建設
據介紹,黨的十九大以來,四川各級財政部門始終把持續鞏固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制度綜合保障能力作為醫保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標,累計投入財政補助資金超過1930億元,多措并舉支持全省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
“職工和城鄉居民兩項保險實現制度全覆蓋,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穩定在70%以上。建立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逐步將門診醫療費用納入統籌基金支付范圍。”四川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持續提高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水平,財政補助標準從2018年的每人每年490元提高到2022年610元,個人繳費標準從每人每年220元提高到350元。5年來,四川各級財政累計投入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資金超過1800億元。
再者,四川居民大病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公務員醫療補助等大病補充醫療保險保障水平持續鞏固,基本醫保參保人員大病補充醫保實現全覆蓋。重點突出居民大病保險減負功能,將保險起付線統一下調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支付比例提高至60%,并對特殊困難群體執行再降低一半起付線、提高5個百分點報銷比例的傾斜支付政策。
據了解,近年來,四川相繼出臺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全面推行城鄉醫療救助市級統籌,將特困人員、低保對象、孤兒等六類群體確定為醫療救助對象,統一全省范圍內資助參保、救助起付標準和救助比例等待遇標準,確保救助比例達到50%以上。5年來,全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醫療救助財政補助資金超過130億元。
推動醫保體制機制改革
黨的十九大以來,圍繞中央和省級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總體要求,四川財政部門重點選擇待遇保障、支付方式、基金監管等內容作為醫保改革重點支持方向,全面推動全省醫療保障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據介紹,四川財政全力配合醫保部門落實國家醫保待遇清單,通過規范各地待遇政策范圍,清理地方性保留政策,實現全省范圍內待遇支付范圍統一。并強化基金預算管理,調整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撥付方式,倒逼統籌地區做實基本醫保統收統支市級統籌,實現城鄉醫療救助統收統支市級統籌,確保統籌區內醫療保障政策完全統一,基金統收統支。
圍繞四川省政府進一步深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實施方案的路徑規劃,四川財政積極配合醫保部門有序推進全省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進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式支付方式。研究制定“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機制,提高醫療機構自我管理積極性。截止目前,全省22個統籌區,已有17個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或按病種(組)分值(DIP)付費改革,并實現實際付費。
據了解,四川財政把強化醫保基金監管、維護醫保基金安全作為關鍵民生保障和重大政治任務,通過支持醫保部門購買服務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參與基金監管,切實彌補監管力量不足。通過支持醫保部門建設智能監控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實現全省為范圍內醫保基金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監控和信用管理。
5年來,四川各級財政累計投入醫保基金監管工作經費超過2.8億元,確保全省范圍內定點醫藥機構監督檢查全覆蓋,實現全省大部分市(州)次均住院費用中醫保支出增長速度明顯下降。
提升醫保供給服務能力
黨的十九大以來,四川財政部門圍繞醫藥供給和醫保服務兩方面,累計投入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補助資金超過5億元,全力支持醫保部門推進全省醫療保障供給能力提升和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建設。
目前,四川建成全省統一的醫療保障信息平臺,將全省醫保參保登記、就醫購藥、異地結算、待遇支付等業務納入一網通辦。該平臺去年11月上線運行后,全省范圍內實現醫保信息系統一體化運行,為全省8500多萬參保人員、118.8萬家參保單位和5.5萬家醫藥機構搭建起優質高效的醫保信息互聯新通道。
據悉,四川完善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制度,實現更優質、更高效、更便捷的異地就醫結算服務,確保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5年來,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范圍已從最初的住院醫療費擴大到住院和門診醫療費,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醫療機構從545家增加到3688家,四川省財政廳累計撥付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資金超過73億元,滿足了全省237萬人次跨省異地就醫需求。
另外,四川全面推進藥械帶量采購,在落實國家帶量采購任務的同時,牽頭開展“六省二區”省際聯盟藥品和耗材采購,極大降低藥械采購成本。
5年來,全省已實施六輪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將261個藥品、6個耗材納入中選范圍,平均價格降幅超過50%,預計節約采購資金超過80億元,切實減少患病群眾醫藥費支出壓力和醫保基金支付負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