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16日電(吳平華 陳頊 單華燕)近年來,珙縣積極發揮各級關工委和廣大“五老”作用,始終堅持“六好”關工委目標,圍繞立德樹人、助弱幫困、固本強基,在關心下一代的廣闊舞臺上發光發熱,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當好鑄魂人
百年樹人林茂春泥護花火紅
在珙縣底洞鎮錦繡村留守兒童關愛中心,珙縣“五老”宣講團成員熊培海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文化勵志等開展宣講,助力鄉村振興,引導青少年向上向善;在珙縣上羅鎮中心小學校,珙縣關工委辦公室副主任周潔帶領周潔名師工作室成員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助力教師專業發展和持續提升,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2022年4月,珙縣關工委“五老”宣講團成立,由長期從事思想道德、法律、文化、農業、經濟等工作,具有豐富實踐和宣講經驗、熱心青少年培養教育的工作者組成,至今成員已達到50人。他們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在珙州大地老驥伏櫪,踐行著“離崗不離黨,退休不褪色”的初心使命。2022年,縣、鄉鎮、村(社區)關工委“五老”宣講團共計開展宣講活動200場,受教青少年達8000人。
同時,全縣各級關工委積極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宣講,推動“關愛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動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全縣共有“法制副校長”55名、“五老”兼任“法制輔導員”55名,“五老”開展普法宣講63場次,受教育青少年達到25000余人。
當好護苗人
抓好助弱幫困深化關愛幫扶
“資助一個學生、脫貧一個家庭、托起一片希望”。近年來,關工委在助弱幫困的戰場上持續開展“精準幫扶、愛心助學”,專門制定印發了《關于開展“扶助成長成才·培育時代新人”愛心幫困助學活動的通知》,針對由于自身和家庭原因陷入生存困境,亟需資助的困境中小學生、大學生和研究生,每年分上下半年兩次開展愛心幫困助學活動,2022年,珙縣棟梁工程資助困難大學新生181名,發放助學金75.8萬元,余下資金將繼續用于困境青少年的關愛扶助。
為青少年辦實事解難題做好事,關工委組織“五老”常態化開展愛心助學、助困、助孤、助殘、助業和愛心幫教的“五助一幫”行動,全縣五老志愿者1770人,結對幫扶關愛青少年885人。
與之對應的,是今年市、縣關工委投入資金6萬元,建立底洞鎮錦繡村、巡場鎮余菁社區2個市級留守兒童關愛中心和4個縣級中心。同時,充分利用珙縣的紅色資源、文化資源、綠色資源,投入資金4萬元,將珙縣烈士陵園、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底洞鎮錦繡村蠶桑產業園、王武寨苗族民俗館4個點打造命名為第一批縣級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基地,截止目前,已組織6000余名青少年到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從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傳統文化、農業生態等方面對青少年開展教育引導。
當好引路人
抓好固本強基建設創新型關工委
三十功名塵與土,化作春泥護花紅。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置身新時代發展快車道,珙縣關工委著力建設創新型關工委,明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關工委主動作為、有關部門積極支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明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配合、主動作為”的工作定位。在工作推進中,創新出臺了珙縣基層關工委規范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實施方案》《工作手冊》《工作計劃》《考核辦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在全縣13個鄉鎮和重點村(社區)逐漸形成“落實兩間屋子、掛上四塊牌子、制定三個計劃、建立四大機制、壯大兩支隊伍、裝好六個盒子、做好一塊展板”的“2434261”工作模式。
同時,以自身建設為基礎,創新隊伍組織體系;以信息宣傳為導向,創新工作激勵機制;以協同作戰為常態,創新工作運轉機制,不斷釋放老有所為灑余暉、發光發熱展風采的強大能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