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19日電 (吳平華 )消化內科是一門知識體系龐大、具有較多亞專業的科室,6年前,讀書20余載的周希從學校畢業成為一名消化內科住院醫生。

興趣為舵 深耕為帆
懷著醫者仁心和學醫8年的書本和臨床知識踏進熟悉而陌生的科室。住院醫生主要工作是管理患者,根據上級醫生制定方案治療患者,在管理和治療患者中不斷學習和進步,作為一名消化內科住院醫生也在從事一般的胃腸鏡檢查工作。一次為期5天的消化道早癌培訓課程,導師們的授課和演示,像是岸邊的一座燈塔,讓周希在消化內科廣闊的海洋中找到了方向,即消化內鏡方向。30歲的我因為機遇,3年前來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從事消化內鏡工作。三十而立或許是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開始工作,于是十分珍惜和熱愛這份工作。

消化內鏡,作為現代醫學的重要工具,如同一扇窗,讓我們能夠深入患者體內,直示那些隱匿于消化道深處的疾病。作為一名內鏡醫師,除了需要具備精湛的技術,更需醫者仁心。所以三十而立,不僅是一種幸運和機遇,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
每天在完成消化內鏡診療工作后,都會研讀消化內鏡專業書籍,或者聽專業課程,學習相關文獻,不斷豐富內鏡專業知識和積累經驗。如此,在科室的培養和同事的幫助下,進步很快,目前除了常規的內鏡檢查,掌握了消化道早癌篩查,小探頭及大探頭超聲內鏡檢查,三級內鏡手術如息肉治療、內鏡下止血、靜脈曲張內鏡下治療、內痔內鏡下治療等手術,四級手術EUS-FNA及EUS引導下介入手術。“挽救一例早癌,拯救一個家庭”應是每一個內鏡醫生的使命,在不斷的系統學習和病例積累中,消化道早癌診斷能力逐漸提高,獲得第五屆秀出鏡彩LCI BLI菁英病例大賽西南區域賽三等獎。
超聲內鏡是消化內鏡醫生的第三只眼,通過超聲內鏡,可以探查隱藏在消化道黏膜下病變,消化道管壁外病變,以及緊鄰胃十二指腸的膽胰系統。應科室人才發展需求,師從消化內科孫曉濱主任和單晶副主任醫師,我開啟了新的領域超聲內鏡的學習,很快獨立地掌握了膽胰超聲內鏡的檢查,開展了EUS-FNA以及EUS引導下的介入治療。如果說發現一例消化道早癌是拯救一個家庭,那診斷一例胰腺早癌不僅是拯救一個家庭,更是超聲內鏡和膽胰學科的進步。
膽胰EUS需要具備精湛的技術,更重要的是一些病變的發現和診斷,需要充分結合臨床資料、影像學和疾病本身特點,在超聲內鏡掃查中分析細微的回聲差別從而抽絲剝繭以明確診斷。記憶深刻的是,在同一天兩位老年患者因影像學提示膽總管結石伴膽管擴張、梗阻性黃疸行超聲內鏡,掃查過程中分析膽總管結石嵌頓的位置與起始擴張部位不相符,從而更仔細地掃查了膽總管末端和壺腹部,通過EUS、彈性成像、超聲造影定位病變,EUS引導下對1cm的病變進行穿刺活檢,從而確診了早期可切除的壺腹部腫瘤。
胃腸護航 晝夜兼程
現任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的周希,在醫生的成長過程中住院總是必經之路,是錘煉綜合能力、深化臨床經驗的黃金階段,對周希而言也是荊棘之路。2023年5月開始擔任為期一年的消化內科住院總,白天在內鏡室堅守崗位,晚上開始穿梭于醫院的各棟樓各科室進行會診。
對于一名擅長消化內鏡的住院總醫師來說,夜間急診內鏡是不可避免的。在每一例病例中臨床知識愈加豐富、醫患溝通能力愈強。在每一例急診內鏡后內心也越趨強大。為期一年的住院總工作于今年5月份結束,這是一段既充滿挑戰又極具成長意義的經歷。這段時光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名臨床醫生不僅需要扎實的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更需要敏銳的洞察力、高效的協調能力和深厚的同理心。其次,住院總工作讓周希深刻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周希學會了如何更好地溝通協調,如何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做出決策。
“以鏡為眼,洞察疾病之秘,以術為劍,斬斷病痛之根。”周希表示,將繼續深耕所熱愛的消化內鏡專業,珍惜手中的武器,守護患者胃腸道健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