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21日電(記者 賀劭清)在成都市第十五屆運動會(以下簡稱“市運會”)上,成都石室東部新區實驗學校五個項目上共獲10金10銀7銅,成都東部新區三岔湖小學校參加7個賽項取得突出成績,排球傳統校賈家小學校首次參加沙灘排球比賽就斬獲丙組男子冠軍和女子季軍……這一系列佳績,不僅是對學校體教融合成果的有力證明,更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與提升的生動展現。

近年來,以成都東部新區為代表的成都各區(市)縣深入推進體教融合,制定實施學校特色體育項目建設方案,開展冰球、滑雪、棒壘球、曲棍球、賽艇、皮劃艇等多樣化體育項目進校園活動,大力推動“一校多品”建設;促進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社會機構可持續發展。
圍繞競技后備人才培養目標,成都東部新區推進實施“631”學校布局模式,采取合辦方式推進項目布點和隊伍建設,有力增強人才基礎厚度和廣度;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訓練保障水平,拓寬人才培養渠道,進一步打通運動員輸送通道。

在7月結束的成都市第15屆運動會青少年組丙組沙灘排球比賽中,成都東部新區丙組代表隊(由賈家小學校組建),在樊莉和鄧云杰兩位教練的指導下榮獲男子冠軍(隊員:李宇昊、李明杰、李明陽、徐龍翔)和女子季軍(隊員:胡蘇琪、付怡馨、徐梓萱、楊檸溪),充分展現了東部新區學生運動員迎難而上,頑強拼搏的精神風貌。
三年前,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強青少年體育優秀人才培養,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加快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2022年年初,成都市體育局、市教育局聯合印發了《成都市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明確,要開齊開足體育課程,推動逐步實現全域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天1節體育與健康課”,高中階段學校“每周3至5節體育與健康課”。
“對于學生,我們學校的培養理念是‘四個一’,就是學會做一道菜、完成一幅藝術作品、打造一件科創作品,以及掌握一項拿得出手的運動技能,”成都石室東部新區實驗學校學生發展中心主任王致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校內與校外共同培養的模式,我們致力于讓學生都能夠具備專項的運動技能,希望大家在完成好學業的同時,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磨礪意志。”
近年來,中國體育教師隊伍不斷壯大,但依然存在師資短缺問題。體育老師是學校體育的中堅力量,他們能帶領和培養青少年熱愛體育、享受體育并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今年年初,國家體育總局、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四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在學校設置教練員崗位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學校教練員崗位設置工作,為學生提供專業運動指導。
事實上,學校內設教練崗在成都早已不是新鮮事,并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為打造學校體育品牌,為廣大女子籃球愛好者搭建成長平臺,成都七中東部學校決定自開校便成立了初中、高中女子籃球隊,在綜合考慮教練員資質、執教履歷、帶隊成績基礎上,為初、高中女子籃球隊配置了優質教練員,確保訓練高質量和球隊參加各級比賽取得優異成績。
與成都七中東部學校相似,成都石室東部新區實驗學校同樣在校內設置教練崗位,“我們學校的體育老師和教練包括了高水平的退役運動員,以及從北京體育大學、成都體育學院等專業體育院校畢業的高材生,他們的專業素質都非常強。”王致富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道。
今年9月10日,成都體育學院迎來了整體搬遷至三岔湖校區后的第一批新生,開啟了在成都東部新區整體辦學的第一個新學期。新校區的正式啟用,標志著天府奧體公園策劃打造的“一心一校三園”天府奧體協同創新產業帶取得重大進展。

東部新區充分將充分整合科教體衛資源,實施“五大任務工程”和“12條融合計劃”,與成都體育學院協同構建新區青少年體質監測預警數據共享體系,共建青少年身心智協同評價系統建設工程。聘請成都體育學院專家、教授23名,擔任新區中小學校(幼兒園)體育校長,為學校體育工作“把脈會診”,共同舉辦“高素質體育專業人才研修班”和單項特色錦標賽,重點聯合打造足球共育項目,推動區域體教特色創新項目開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