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11日電 (記者 王鵬)IgA腎病是我國最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以青壯年為主要發病人群,臨床表現隱匿,疾病進展迅速,是導致終末期腎病(ESRD)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國約有500萬IgA腎病患者,且每年新增確診患者超過10萬人。因此,如何有效延緩疾病進展、減輕患者和社會的醫療負擔,成為了臨床專家們關注的焦點。
近日,在成都舉辦的IgA腎病管理學術交流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分享了IgA腎病對因治療的最新治療策略。
“在治療IgA腎病的過程中,首要任務是阻止或延緩疾病向尿毒癥的惡化。越早介入,控制病情的難度越小,效果也越顯著。一旦疾病進入晚期,主要是針對各種并發癥的維持治療,不僅治療難度加大,而且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和健康代價。因此,需要將治療的關口前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腎臟內科主任付平教授強調。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腎臟內科副主任張凌教授在采訪中提到健康篩查的重要性。他表示,IgA腎病不僅進展快,而且與其他類型的腎炎相比,發展為尿毒癥的進程會更加地隱秘,發病年齡也更年輕化,臨床發現主要患者群體集中在18至45歲之間,以成年后的中青年為主。然而,很多患者在早期并沒有任何的不適癥狀,很容易延誤治療的時機。因此,他呼吁,“應該在高中、大學等教育機構中普及尿常規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并治療IgA腎病。”
青壯年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在患病之后,往往意味著在十年或更長的時間跨度內,近半數患者將面臨腎功能不可逆的損失,或走向腎衰竭。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病中心腎二科主任李靜教授在采訪中提及了對因治療,即針對疾病病因進行治療的重要性。
“對因治療是從根本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基于‘四重打擊’學說,對因治療是針對疾病產生的根部,從第一重打擊開始,抑制異常的Gd-IgA1的產生,從而在源頭上解決問題。”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腎內科主任醫師尹愛萍教授在采訪中說:然而許多患者在確診時,疾病已經進展到了較為嚴重的階段,如腎小球硬化和纖維化,”因此,她強調及時的對因治療不僅能夠提高治療效果,還能夠避免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首個IgA腎病對因治療藥物于2023年11月在國內獲批,并于今年5月在國內開出首張處方正式進入臨床應用,開啟了IgA腎病對因治療的新時代。
“隨著新藥的出現使得在治療中能夠更早地進行干預,從而延緩疾病進展。”付平教授提到,目前的臨床研究表明,新藥物能減少50%腎功能下降,在中國人群中能延緩腎功能衰退達66%,預計能將疾病進展至透析或腎移植的時間延緩12.8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