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6日電(吳平華 楊雪怡)6日獲悉,成都市教育局公布成都市首批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試點校名單,青羊區的成都市實驗小學和成都市石室聯合中學兩所學校上榜,這也標志著青羊區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學上的探索與取得的成效。

今年新學期開學第一周,成都市實驗小學團隊就來到科大訊飛開展深度研學,重點攻關課堂教學與智能評價系統對接,推動“教育+AI”真實場景落地。學校校長李蓓以“轉型的未來”作為工作主題,將DeepSeek的應用體驗任務前置,更是在行政開學啟動會上別出心裁地以“人工+智能”分組討論的形式,解讀本學期的工作計劃內容。
“我們學校一直在探索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最佳融合路徑,做了很多的嘗試和探索。”成都市實驗小學有關負責人介紹,學校以發展性教學評價為核心,逐步構建起“智慧教研+智慧作業”雙輪驅動的AI教育生態。學校依托網校AI課堂循證分析平臺,建立起課堂教學的“數據畫像”,通過實時量化師生互動比、有效提問密度、學生思維活躍區間等12項核心指標,教師得以突破經驗式教學的局限。同時積極進行校企合作,助力平臺開發“智慧作業”批閱系統,采集作業正確率、知識點掌握熱力圖等數據。教師據此建立個性化補償訓練機制,每位學生獲得專屬的錯題強化方案,更通過錯題跟蹤機制進行效果驗證,讓數據成為精準教學的導航儀。
實驗小學還借助人工智能的數據抓取采集以及數據分析,為孩子們的成長“畫像”,真實地反映個體與群體的成長軌跡,以數據為支撐,通過不斷完善的評價體系為在校師生與校工提供個性化的成長建議,同時更反向推動學校各項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
據悉,目前學校智能化建設已歷經“電教室-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信息中心-未來中心”的演變歷程。新組建的“未來中心智能站”聚焦人工智能課程研發,成功孵化“校長辦公室智能化改造”項目,將學生創意與智能設備完美融合。
學校構建起的人工智能教學新生態,也對孩子們的思維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實驗小學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對人工智能的探索。上學期,學校西校門煥新亮相,校門口的一片綠地賞心悅目,然而總有一些人在等待孩子放學或者經過時會踩踏草坪,通過實地考察、數據收集與分析,學生們不僅設計了美觀實用的草坪鋪路方案,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基于AI技術的巡邏與報警系統。這些系統能夠自動識別并記錄踩踏行為,通過溫柔的聲音提醒過往行人,有效減少了草坪被踩踏的現象。
本學期伊始,成都市石室聯中AI助手1.0版正式發布。學校信息中心通過將DeepSeek-R1推理大模型部署到本地服務器,不僅能夠確保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還能根據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定制專屬的智能教學助手。無論是課堂答疑、作業批改,還是個性化學習方案制定,AI助教都能高效完成,讓教師從繁瑣的重復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專注于教學創新與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學校建立了全智能教學資源庫,其中包括核心素養微課資源庫和智能作業中樞。開發微課600多節,實現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課后鞏固全場景覆蓋,通過AI學情診斷系統精準匹配資源,日均推送個性化學習包超1000人次,學生自主學習達標率提升37%,初步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智慧教學生態。通過智能作業中樞,收集學生個性及共性錯題,形成錯題庫,學生可按需進行練習,錯題庫內涵蓋5個學科,超過10萬道易錯題,學生使用人次超30萬,超過70%的教師日常進行智能化作業講評。
學校還引進了智能批閱機,能夠實現全場景學情分析,同時還搭建了在線學習管理系統,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在線學習過程的跟蹤管理,包括多款人工智能教學軟件平臺,如AI語音評測系統、星火教師助手等,這些軟件平臺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還具備強大的互動性和實踐性,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成都市石室聯中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學校將從知識導向走向素養導向,圍繞AI構建課程體系,進行跨學科、個性化、實踐性、人文性的培養,特別是培養技術敏感度、社會責任感、人文關懷心,關注學生思維素養發展軌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