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印發《成都市基礎教育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明確,2025年至2027年,全市基礎教育領域以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為抓手,推進人工智能在基礎教育領域深度應用。
根據《行動方案》,2025年至2027年,成都將每年培育并推廣80個左右基礎教育學校人工智能應用場景,3年內推動3至5個區(市)縣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區域整體應用,實現“構建工作機制—健全發展體系—形成應用生態”階梯式發展。
成都將圍繞德育、教學、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科學教育、學校治理、教師成長8個領域,推動區域和學校有序探索建設應用場景。
例如,在“人工智能+教學”融合應用方面,成都將圍繞推動人工智能與學科教學融合應用,組建跨區域、跨學校的人工智能學科教研組,推動教師智能備課助手、學生智能學伴、智能作業批改分析等應用。圍繞課堂教學管理,配備課堂實時分析的智能設備及信息系統,構建高效課堂管理場景。圍繞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推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本實現每周1課時、每學年不少于30課時的人工智能與學科融合的課程教學。
如何確保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耦合落實見效?《行動方案》在支持保障方面,圍繞場景培育、成果推廣、能力培訓、教研指導、組織實施5個方面,明確了20項支持舉措。
接下來,成都將每年培育并推廣80個左右“基礎教育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設項目”,并組建“成都市基礎教育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培育學校發展共同體”。同時,在市級開展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干部人工智能應用領導力培訓,組織優秀教研員、學科教師人工智能應用“種子教師”培訓,開發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教師培訓課程并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實現全員覆蓋。
此外,在教研指導方面還將成立跨學科的市級人工智能教研中心組,建立人工智能應用教研體系和課程教研體系;市級公開課、示范課、精品課等評選,融合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課堂(課例)占比不低于20%。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