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21日電 (羅美 劉昌寧)清晨第一縷陽光越過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新橋鎮八千洛村的山頭,“轟轟轟……”機器運轉的聲響,從村里幾間高大的廠房傳來,濃郁的麥香味很快蔓延開來。
這是一家有著近20年歷史的面條加工企業,所產掛面在美姑縣家喻戶曉。懷揣創業夢想的企業負責人耿毅大學畢業后,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以做精做強父輩產業為目標,開啟了將小作坊經營成大企業的創業之路。
耿毅表示,做出返鄉創業的決定,源自不愿讓年事漸高的父母繼續操勞的想法。進入大學不久后,他便萌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他報名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創業班”,并在向父親表達想法后得到了認可。

2014年6月,大學畢業的耿毅正式接手家里的面條作坊。同年,他注冊了產品商標,并于次年對產品包裝設計進行了專利注冊。有了正規的包裝紙后,家里過去用牛皮紙裹著,甚至直接用塑料袋裝著的掛面產品便提高了產品辨識度和檔次,一下便與其他掛面作坊的產品拉開了距離。
“父親告訴我,要把面條做好,從選料開始,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要讓面條口感筋道、久煮不渾湯,就要用晾曬法進行干燥……”返鄉創業后,父親將傳統制面理念和多年總結的經驗傳授給了耿毅,并叮囑他誠信經營,對消費者負責。
對于父親的教導和叮囑,耿毅銘記于心。通過學習考察和無數次實踐,他讓傳統制面理念在企業技改過程中得到了傳承。新的生產設備極大提升了產能,短短數年間企業掛面產量提升了好幾番。
傳統制面理念與新技術的成功“嫁接”,讓企業產品量質齊增。為了提升市場競爭力,企業不斷豐富產品品類,生產出雞蛋、豆漿、蕎麥等多種口味的掛面。產品逐步打入當地大小商超,銷往美姑縣全境,更在成都、峨眉等地開辟出一定市場。
耿毅用“彝情”二字為產品命名,在掛面包裝上繪上彝家吉祥的圖騰,2023年3月,經過多方協調,他將企業搬到了大山里的彝寨——新橋鎮八千洛村。
新廠占地2000平方米,集面條生產、倉儲、加工、銷售于一體。該廠通過設備升級,再次提升了生產自動化水平,并專門搭建陽光曬房,為“曬面制作”的特色工藝創造了更好條件,也帶動村民增收。
一方面,企業通過土地流轉搭建廠房,每年為當地村集體經濟繳納租金;另一方面,企業為當地村民提供就近務工崗位,讓村民實現顧家、務農、務工“三不誤”;此外,基地長期大量采購美姑苦蕎粉,并就近購買用于加工掛面的農家土雞蛋,帶動了當地農產品銷售。
“我們堅持生產價格親民的‘原味’掛面,這種掛面經濟實惠,麥香味濃郁,口感筋道、爽滑,受到不少農戶的青睞。”耿毅,將對腳下土地的感情融進了掛面生產和銷售環節,據他介紹,“原味”掛面利潤很薄,堅持生產這種產品,是為了照顧經濟條件并不寬裕的老百姓。
耿毅坦言,選擇將企業從縣城遷到村莊,也有成本、空氣質量、水源等方面的考慮。因為控制好成本,才能做到最大限度讓利于民;清新的空氣,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清潔的水源,是生產優質掛面的必要條件。
民風淳樸的八千洛村正具備上述條件。企業到來后,降低了生產成本,釋放了帶民致富能量,更成就了更高的產品品質,打開了一舉多得、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近年來,耿毅不斷創新,比如加工制作禮盒裝苦蕎雞蛋面,讓傳統面食稱為禮品,產品推出后實現熱銷。他報名參加直播帶貨培訓,開啟直播帶貨。
“我認為,創業不能好高騖遠,不要一味求大求全。所以,我對企業未來發展做了穩扎穩打、做精做強的定位。”耿毅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