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23日電 (吳平華 劉薪 葉麗娟)初夏時節,宜賓市敘州區的蠶農們都奔忙在桑園和蠶房之間。正值蠶繭批量上市期,今年敘州區不僅首季蠶繭單產量增加,且蠶繭收購價格也持續上漲。全區首季蠶繭產量預計超500噸,蠶繭產值超3000萬元,均創歷史新高。

近日,在宜賓市敘州區橫江鎮金葉蠶業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蠶繭收購點看到,當地蠶農陸陸續續地將新鮮蠶繭運送過來,一筐筐潔白的蠶繭映襯著蠶農豐收的忙碌和喜悅。工人們正嚴格按照標準忙著分類、篩選、烘干、打包,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蘇大娟是橫江鎮米庫村的養蠶能手。這一季春蠶,她家培育了247張小蠶,收入超17000元;同時,還養殖了3張大蠶,收入也超過了1萬元。“這季我養了3張蠶,產量160多公斤。下季我育了240多張小蠶,準備喂大蠶4張,這個養蠶收益很高,對蠶農來說也很好。”蘇大娟說道。

西牛村村民李超不僅自家喂養了大蠶,還利用空閑時間在金葉蠶業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務工,有了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我喂了三張紙,賣了10100元,又幫專合社育小蠶,一季收入有1萬多元,在這里務工是150元一天。”李超說道。
橫江鎮是宜賓市敘州區蠶桑生產大鎮。近年來,該鎮在敘州區天蠶絲綢有限責任公司的支持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強化桑蠶基地建設、開展技術培訓幫助桑蠶戶提質升級等方式,不斷做大做強桑蠶產業。
宜賓市敘州區橫江鎮農技中心主任鐘維生表示:“橫江鎮開展多元化的技術培訓,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加強了桑園管理,提高桑葉單產質量;二是抓好小蠶共育,提高抗病能力;三是抓好精細化飼養,提高桑蠶質量;四是推廣省力化設施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橫江鎮養殖大戶已使用省力化設施設備達80%以上。”
宜賓市敘州區天蠶絲綢有限責任公司生產部經理譚東告訴記者:“今年春季氣候因素好,加上技術指導比較到位,蠶繭質量挺好,單產比較高,今年蠶繭價格也創新高,均價都達到六十多,老百姓一張紙能收入三千到四千元錢,效益比較可觀。”
目前,橫江鎮2024年第一季鮮繭收購已基本結束,全鎮首季鮮繭產量突破250噸以上,產值達1600多萬元,穩居宜賓敘州蠶桑養殖首位。
與橫江鎮毗鄰的雙龍鎮同樣具有多年的栽桑養蠶歷史,蠶桑產業以其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以及“短、平、快”的產業優勢,成為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民心產業。
在宜賓市敘州區雙龍鎮沙溪村村民沈光華的蠶房里,一包包鮮繭堆放整齊,沈光華正忙著清掃自家蠶房,為下一季蠶繭養殖做好準備。“2023年,我喂了九季,總共有10張紙多點,賣到3萬多塊錢。今年頭季蠶我喂了3張,收入1萬元以上。估計今年喂養七季以上,每季三張半以上,估計年收入8萬元以上。”想著蠶繭能夠賣個好價錢,沈光華抑制不住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沙溪村在鎮黨委政府、區農業農村局、天蠶公司等部門的支持下,不斷做大做強蠶桑產業,取得了明顯效果。該村還大力推廣方格簇養殖技術,其獨特的結構設計使得蠶繭在生長過程中得到更為均勻的分布和支撐,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和蠶繭質量,每斤蠶繭價格比傳統養殖方法高3至5元,讓村民增加了收入。
“蠶桑是一個好產業,沙溪村現有的桑園已達到3000畝左右。現在全年養蠶能夠達到600張紙左右,能夠達到200萬元左右的產值。”雙龍鎮沙溪村黨支部書記李殿聰說道。
雙龍鎮立足本地資源優勢,采取“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模式,多種渠道發展蠶桑特色產業,以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全鎮桑園面積29000畝,蠶農2100余戶,帶動群眾增收超過1000萬元。
橫江鎮和雙龍鎮的成效只是宜賓市敘州區發展蠶桑產業的一道縮影。近年來,敘州區依托“宜賓石城山蠶桑產業融合發展園示范區”建設平臺,大力推動蠶桑產業做大做精做強,為傳統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區桑園面積7.5萬畝,涵蓋9個鄉鎮(街道)、48個村(社區),有蠶桑主體專業合作社26個、家庭養蠶農場74個、養蠶農戶7100余戶。2024年,全區春一批蠶發種共11000余張,預計蠶繭產量超500噸,收入超過3000萬元,均創歷史新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