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lyxw > 中新網四川

汶川縣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助力鄉村振興
2024年09月03日 13:47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3日電(楊永健 馬秀紅)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強農、美村、富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全面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截至2023年底,汶川縣75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有集體資產148909.04萬元,全縣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1965.5萬元,村均26.2萬元,人均302.85元。

  強化村黨組織領導核心,破解基層黨組織“窮家難當”的困境

  全縣各村黨組織書記均通過法定程序擔任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負責人。認真貫徹《四川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條例》,積極探索“黨支部+”“定向幫扶”“投資引資”“村企共建”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完善黨組織領導的法人治理、收益分配、監督管理和經營管理人員獎勵等機制,從農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人員、大中專畢業生、村官中培養選拔有經營頭腦、有管理能力、有奉獻精神的村干部選配合適的經營管理人員,增強基層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戰斗力,把黨員群眾攏在一起抱團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汶川縣綿虒鎮積極發展集體經濟產業。汶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汶川縣綿虒鎮積極發展集體經濟產業。汶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堅持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革發展、特別是低收入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革發展放基層黨組織上肩上,通過組織共聯發展壯大,建立科學收益分配機制,讓農村黨支部在抓基層組織治理時,有必備的物質基礎,將實現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作為基層治理的奮斗目標,為村黨組織開展工作注入經濟活力。

  創新村組織機制建設,探索消除“空殼村”路徑

  以村支部為主導,建立黨支部、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三位一體”的集體經濟發展領導機制。從運行保障、財政投入、土地政策、稅費政策、資產匹配、金融支持上持續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激活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內在動力。鼓勵集體經濟組織承接各類訂單、業務,并不斷創新運營模式,強化市場競爭意識,提升市場競爭力,以優質的服務、過硬的質量贏得市場。

  全面清理集體經濟“空殼村”情況,認真核對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無經營性資產,有無經營性收入,清理出集體經濟“空殼村”與“零收入村”,與鄉鎮對接計劃,走訪協調,制定消除措施并積極推進消除工作。針對清理出來的集體經濟空殼村,與鎮政府和公司銜接,利用好資源優勢,及時產生經濟效益;協調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對空殼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注入資金;同時聯系幫扶單位幫助,爭取多方合力解決空殼村問題。

  建立村集體經濟新模式,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汶川縣灞州鎮大門村壯大集體經濟,村民共享發展紅利。汶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汶川縣灞州鎮大門村壯大集體經濟,村民共享發展紅利。汶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鼓勵各村立足自身資源資產和地理區位等優勢條件,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發展路徑和經營方式,培育發展集體經濟。建立集體經濟利益聯結機制,鼓勵社會資本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形成穩定利益共同體,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行為,保障成員收益分紅。堅持量力而行,合理控制投資規模和債務規模,切實防范經營風險。總結出企業帶動、能人帶動、資源整合、抱團發展、改制融合等幾種運營較好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企業帶動模式。漩口鎮紅福村(原趙家坪、紅福山村)、雙廟村(原八角廟村、宇宮廟村)、灞州鎮周達村(原周達村、木上村),合并后按照“村集體+公司+農戶”的代養合作模式,與具有種植與養殖有機統一的優勢,與擁有資金技術、服務管理、市場營銷等優勢的公司合作,采取生豬“代養模式”,由公司提供仔豬、飼料、防疫藥品等,村集體只需負責養殖場生豬飼養管理環節,育肥后由公司統一回收,按照代養協議規定結算代養費用,解決了項目完成后養殖場閑置問題,降低了村集體生豬養殖風險,保障農民穩定增收。

  能人帶動模式。堅持“起用能人、搞活產業、帶動發展”原則,釋放能人效應,引領群眾創業。三江鎮樂活村(原龍竹村、鄧家村、河壩村)合并,“返鄉能人”擔任村支部書記,致力旅游產業發展奔走共同富裕,引導63戶群眾入股“鄉村康養生態旅游”村集體項目,建成“銀杏小筑”木屋群,騁請有民宿管理經驗的本村村民統一經營管理,入股群眾以“保底+分紅”戶均增收2000余元,利益得到最大化保障,一舉甩掉“貧困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帽子。漩口鎮震源新村有集體經濟建成的生豬養殖場,全縣多數村集體養豬場都是通過出租給第三方公司收取代養費的模式,震源新村村支書主動參與養豬場日常管理,由村集體選本村人員養殖。每年村集體收入55萬余元。而同樣規模的其他村集體養豬場只能收入30萬元,震源新村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

  資源整合模式。以城關鎮和集鎮所在村為代表,引導各村充分利用自身地緣優勢、市場優勢和人流優勢,購置、盤活和運營村集體組織形成的固定資產,通過運營和資產租賃獲得經濟收益。如威州鎮雙河村有農貿市場、臨街有商鋪、停車場、物業管理公司等整合村所有資源進入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管理,實現全縣收入最高的村。

  抱團發展模式。小資金積少成多帶動產業發展。灞州鎮大門村山高路陡是個無集體經濟收入的村,但該村被列為中省財政集體經濟扶持村后,利用扶持政策,找準定位發展產業,集中抱團灞州鎮龍溪村、阿爾村、垮坡村、聯合村、克枯村、周達村6個村簽訂入股合建養豬場協議,采取鎮黨委政府政策牽頭,大門村具體組織實施,各村產業扶持周轉金入股,成立合作社經營,股東股份制提留分紅模式進行經營,預計投產后年出欄生豬4000余頭。映秀鎮七村一社區成立映秀總支部將各村小資金集中起來一起抱團入股映秀家國情懷書院,按年分紅收入村集體經濟組織。

  改制融合模式。如威州鎮新橋村由新橋村和茅嶺村合村而成新村,以“強帶弱”為契合點,抓實村級集體經濟建設,利用優勢地理資源建成村集體停車場出租,利用荒山荒坡修建村集體豬場,合并共求發展集體經濟之路,拓寬了增收渠道。綿虒鎮玉龍村由原半坡村和板橋村合并新更命名設立。新成立的玉龍村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制定出集體經濟組織融合發展方案,通過采取“原村股份+新村股份”方式,對經營性資產進行了股權量化。原村集體養豬場外包、集體土地流轉、入股農莊、入股水電站分紅。合村后將閑置村委會房屋出租、集體河灘地出租,每年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30多萬元,分配也考慮原有入股村民情況,通過細化工作方案,健全推進機制,落實責任,扎實開展合并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試點工作,還被評為全省合并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試點先進村。

  當前,汶川縣集體經濟發展還存在地理環境制約,產業發展不均;管理制度不全,資源利用不高;人才資源缺乏,研判能力不強;產業模式單一,抗風險能不足等短板。在下一步工作中,汶川縣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優勢資源作用;完善制度,全程指導監督管理;多措并舉,改革創新以企興村。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加快農業強縣建設步伐,促進全縣人民共同富裕。(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 尤物欧美一区二区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免费不卡 |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久 | 青青青国产免费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一本中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