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9日電 (李洋)可視化電子公示欄、AI餐廚、數字閱覽室、5G智慧果園……走進綿陽市游仙區魏城鎮鐵爐村,古樸的村落卻滿是“科技范兒”,數字元素在田間院落隨處可見。
當前,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數字技術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近年來,鐵爐村依托數字賦能,以智慧黨建、數字治理、智慧農業、數字文旅融合,交織出一幅獨特的智慧鄉村新圖景,古樸含蓄的傳統村落“鐵爐”正嬗變為熠熠生輝的“金爐”。

以“數”治村 鄉村有“智”有質
“夏季強降雨增多,要時常清理房前屋后的排水溝,保持通暢,如發現堡坎、山坡裂紋要及時報告……”進入汛期,“數字鐵爐”平臺每天都會發布類似的防汛應急信息,提醒村民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和汛情預警,注意生活和出行安全等。
“以前通知這種重要事項,只能打印出來貼在村口,或者用廣播播放,不僅效率低,而且缺乏反饋。”鐵爐村黨總支書記涂先國感嘆,“現在通過‘數字鐵爐’平臺,可以把緊要信息、注意事項直接發布到上面,村民們不僅能‘看’見,而且還能以電話呼叫的方式讓每一個村民‘聽’見!”
“數字鐵爐”平臺是以新科技、新媒體、新智能高質量推動鄉村振興的鐵爐實踐。該村鏈接電信、廣電等運營商技術設備和運營資源,實現了全村覆蓋5G、戶戶通光纖。數字鐵爐平臺集鄉村智慧黨建、鄉村數字經濟、鄉村數字治理、鄉村便民服務為一體,可統籌調度涉及全村的相關智慧系統和物聯網設備數據,實現線上線下同步管村治村。在小程序端,村民還可以隨時查閱學習資料、村務公開、村落建設等信息,在線參與村級治理與發展。
“除了方便信息傳達之外,平臺還接入了‘中國電信魔鏡監控’,全村重要路口、重點區域以及村民家中民用點位全覆蓋,通過魔鏡AI實現重點車輛管理,水塘涉水區域告警等,智能識別可全方位守護村民安全。”涂先國介紹,不僅如此,“數字鐵爐”還可以通過智能康養設備看到村里重點老人的健康數據等,一旦出現數據異常,會及時向家屬、村委預警提醒,為村里重點老人提供安全健康保障。
招工信息、生活繳費、惠民補貼、快遞查……。各項便民服務“數字鐵爐”一鍵直達。“過去要花費大量時間完成的日常工作,如今在平臺上就能實現,效率提高了不少,而且村民也可運用小程序‘一鍵報事’功能反饋情況,做到‘上下互通’,真正實現了干群‘零距離’溝通。”

以“數”促業 農產品增產增收
鄉村振興,產業為要。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如何以數字化、智能化推進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突破粗放經營、競爭力弱、資源利用率低等瓶頸?鐵爐村“數字果園”應運而生。
走進鐵爐村5G智慧果園,鱗次櫛比的桃樹已然碩果累累。“咱們村的智慧果園占地面積為180畝,其中桃林占地150畝,看上去管理難度比較大,但是今年六月我們剛剛在果園里安裝了智慧農業設備,桃子的生長情況幾乎了如指掌。”涂先國說。
眼下正值晚秋脆桃病蟲害防治的關鍵階段。近日,鐵爐村村民王成金正在用手機操作水利灌溉專用變頻智能控制系統,為果園進行水肥一體化管理,保證果樹“吃得飽”“喝得好”,有效預防病蟲害。
脆桃一直是鐵爐村多年的重點產業之一。為實現科學種植、穩步提產,全村在桃園加載了智慧農業物聯網設備及AI智能監控,在APP及電腦上就能對果園的整體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包括果園中的溫濕度、含氧量、光照等數據以及平時農事作業都能全面掌握,通過精準作業,產品質量和產量將得到有效改善。
“有了這套智慧農業設備,管理上輕松多了,果子也長得比以前好。”王成金說,今年的桃子在品質上普遍比以往的大幅提升,同時產量也預計比去年增長10%左右。
農業增效,規模經營是重要途徑。在村支部的引領下,鐵爐村成立了注冊資金1000萬元的金爐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統一流轉全村田地、林地60%以上,現已建成1200畝“青梅+現代農業產業園”、3600畝“鐵爐·七里種養殖生態循環產業園”,通過生態有機肥種植脆桃、青梅、大棗、李子等經濟作物,產品訂單式供應統一、康師傅等企業,年產值達1000萬元。
為進一步打開農產品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增加銷量,鐵爐村還借助天府云商、抖音等平臺進行電商直播,將村子里的雞蛋、臘肉、桃、李等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打通了農副產品出村新通道,村民年人均增收超過5000元。
以“數”觀光 旅游有品有味
鐵爐村,因三面環山、狀似鐵爐而得名。因為村里的土坯房建筑數量龐大,古樹、古井資源豐富,這里入選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有著綿陽市最大規模的夯土建筑群落。
清晨,走進鐵爐村,秀麗的村莊被晨霧籠罩,獨具特色的夯土建筑映入眼簾——黃墻灰瓦,四周青梅樹、桃樹環繞……儼然一幅夢境般的田園畫卷。
“我之前來過鐵爐村,覺得這里既有故事,又有特色,尤其是夯土建筑和農耕文化,非常有趣!”每到周末和節假日,鐵爐村總會成為游客鄉村體驗打卡的熱門之地。前不久,綿陽市涪城區游客王曉英帶著家人來此休閑游玩時高興地說:“因為喜歡這里,所以也想和親朋好友一起分享,讓他們也感受一下這里愜意的田園風光和鄉村生活。”
發展旅游既要“慢”也要“快”,“慢”的是慢節奏、慢生活,“快”的是快手續、快服務。鐵爐村充分利用本村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和悠久的歷史傳統,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事體驗活動,同時還開展了5G慢直播,在網絡平臺上進行24小時全村風貌直播,提高村里農產品和旅游資源的曝光量,吸引游客,促進農文旅的深度融合。此外,該村還建立了“印象鐵爐”小程序,在里面可以通過VR技術,俯瞰全村的農旅資源分布,可以在“鐵爐優選”板塊預訂民宿、餐飲,購買鐵爐商城內的特色農產品等,“數字旅游”提升了游客的游覽舒適性。
“來到鐵爐村才發現這里并不只有夯土建筑,還有‘智慧書院’,能夠讓我在旅途的閑暇時刻借閱書籍,十分方便!”來自山東的孫芳華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學習環境設計專業的他對夯土建筑非常感興趣,因此也成了鐵爐村的“回頭客”。
孫芳華口中的“智慧書院”便是鐵爐村的鐵爐書院,共有圖書5000多冊,也是區圖書館的分館之一,目前書院已實現了管理智慧化、數據可視化。全村2700多位村民已錄入書院系統成為會員,通過人臉識別即可進行借閱。現在,書院已經成為全村的文化服務中心,書畫創作、手繪臉譜、攝影攝像等活動也時常在這里開展。今年,鐵爐書院榮獲綿陽市“最美農家書屋”稱號。
數字賦能,鄉村振興有“智”更有“質”,“數字鐵爐”是游仙區數字鄉村建設的縮影。目前,游仙區已構建起“一云、一網、多平臺、N應用”發展架構,建成集態勢感知、事件預警、決策指揮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城鄉一體化平臺,歸集各類政務數據1.1億條;建成空間地理信息平臺,實景三維建模60余平方公里。
智慧住建、智慧文旅、智慧農業、智慧水利……數字化腳步遍及游仙各個場景角落,城鄉融合、鄉村振興正乘著“數字羽翼”翩然飛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