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13日電 (郭松平)鄉村振興要落在實處。在瀘州瀘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利用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助力農業發展,推進科技進鄉村、進企業、進園區,同時,也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示范引領產業興旺讓村民富起來
近日,玄灘鎮新山村村委會門口熱鬧非凡,稻蝦養殖戶們正有序地將小龍蝦運到收購現場。經過篩選、過秤、分類、打包、裝筐后,小龍蝦被小貨車運送至瀘州市春夏秋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再經過精細篩選、按需包裝、定點銷售。
該公司監事徐浩說:“相比起湖南、湖北主產地,瀘縣小龍蝦具有肉質香甜Q彈、外殼堅硬防撞擊、錯峰上市時間早的優勢,所以我們都喜歡來瀘縣收購。”
這樣的收蝦日常每天都會在新山村村委會院壩里上演。完成交易的村民們立刻就能通過微信收到貨款,喜悅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見證這些幸福瞬間的科技特派員張德明也開心得合不攏嘴。
然而,幾年前的新山村陷入了單純種植水稻無利可圖、留不住年輕人,村民們失去創業干事活力,鄉村發展動力明顯不足的局面。
為了探索產業發展,做好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從事水產工作30多年的研究員張德明在產業上動起了腦筋。
“科技特派員就是要推廣最新最科學的農業技術——稻蝦綜合種養技術。我一年大概講40節課,除了給村民講解如何建設場地、培育蝦苗、養殖成蝦、防治病蟲害等,還要講解如何銷售,為他們提供‘一條龍服務’。”張德明說。
張德明的手機通訊錄里,保存了好幾頁稻蝦養殖戶的電話號碼。“有的大半夜都會打電話來咨詢。第二天一早,我就趕到現場查看問題,教他們如何解決。”張德明說。
在張德明的大力推廣下,該產業形成了“3411”稻蝦種養技術,即每畝稻田養3季蝦收400斤蝦,產稻谷1千斤,收入1萬元。
他還推廣了“雙稻雙蝦”核心技術。“雙稻”即一季稻加一季再生稻,“雙蝦”即第一季水稻栽秧后,5月喂養臺灣大頭蝦,9月起蝦,10月至次年4月養殖小龍蝦,畝均純收益可達1.3萬元。
“我聽過張老師講課,現在我養的蝦賣得很好,多虧張老師的技術指導。”新橋村養殖大戶鄧何平說,他有100畝地,自從開始稻蝦種養之后,每天都在忙著收蝦和出貨,一年收入300多萬元。
黃泥灘村村民何杰說:“我家有27畝地,一年收蝦2000至3000斤,市場價在20多元一斤左右,能賣5到8萬元。還能收水稻30000到40000斤,按照1.35元每斤計算,一年能賣4到5萬元。我每年的收入很樂觀。”
為了更好地發展產業,張德明爭取鄉村振興銜接資金400萬元,在新山村打造400畝稻蝦種養核心示范基地,為創建稻蝦現代農業園區打下基礎。在新山村產業輻射下,黃泥灘村目前建設完1050畝稻蝦基地,同時帶動玄灘鎮其他村積極發展稻蝦種養項目。
近期,張德明又瞄準了培育早蝦苗的賽道。
他說:“建立早蝦苗培育基地,是鞏固和發展瀘縣稻蝦養殖產業的關鍵。市場上的蝦苗價格貴,貨源質量參差不齊,貨源緊張的時候養殖戶們一‘苗’難求。有了大棚的培育,我們就能將培育和銷售的節奏把握在自己手里,也能更精準地控制小龍蝦的投放和上市時間,拉開與其他主產區的繁育優勢距離,最終讓瀘縣稻蝦市場前景更加廣闊。”
目前,瀘縣已布局百和鎮、方洞鎮、玄灘鎮三地建設早蝦苗繁育基地項目,未來將更好地照顧到瀘縣和周邊縣區養殖戶的需求。
優勢銜接精心服務做企業貼心人
瀘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東岳核心區地處百和鎮,接壤重慶市永川區,是糧油種植、“稻蝦”種養示范核心區,也是瀘州“一體兩翼”特色發展戰略“東翼”瀘縣主戰場之一。目前,這片新打造的土地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2021年,瀘縣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成立了專班建設東岳核心區。科技特派員萬年鑫作為專班成員,在百和鎮這片土地上實踐著川渝融合的新思路。
她認真協助推進3000萬元資金項目在東岳核心區有序實施,并為智慧農業落地、產業規劃、企業招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核心區東北邊,有一個占地面積30畝、共建8棟的項目——智慧大棚。
其中,有2棟玻璃大棚配有暗化室和自動化設備,可實現播種、育苗、施肥、出苗全過程自動化操作,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控制種子生長速度、精準控制作物生長周期,錯峰讓農作物上市銷售。另外6棟是塑料大棚,可通過智能設施設備調控光照、溫度、濕度、肥水等要素,實現浸種、催芽、繁育全過程生產標準化。
另一側的高粱綜合處理中心最近十分忙碌。它的主要作用是對高粱籽進行機器烘干,通過這道工序保證高粱含水量在12%以下,在保障高粱品質的前提下延長高粱的儲存時間。
栽得梧桐樹,只等鳳凰來。
由萬年鑫參與引進的重慶金糧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選擇在瀘縣創業的初衷,就是受到東岳核心區的地理條件、區位優勢和園區設施配套所吸引。
“萬年鑫老師前期利用返租倒包的方式將核心區的土地集中到一起,又根據我們需求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形調整,并配套灌溉系統、農機裝備、智能監測系統等現代設施設備。”該公司生產總監張先林對萬年鑫認真負責、熱心周到的工作態度贊不絕口:“我們在東岳核心區有4000畝地,她還幫助我們申請了2棟大棚,通過工廠化育苗,讓我們一畝地減少了近300元的生產成本。”
為了讓外地企業放心在瀘縣創業干事,萬年鑫還積極協調軍大丘村村委會將閑置的校園低價租給企業辦公,做好了場地的完善和裝修。這種貼心的做法,既讓企業節約更多資金投入到生產中,也盤活了農村閑置資產。
2022年12月,重慶金糧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東岳村村集體經濟共同出資,成立了瀘縣百禾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對外租賃農機設備和專業人力,所得收入由共同出資的兩家按比例分成。這種合作模式,為實現川渝融合找到了新的實踐方向,同時為村集體經濟增收提供了新的樣本。
提到未來,萬年鑫有著更多的打算:“之后我將持續做好產業服務和規劃,圍繞東岳核心區現有‘高粱+’產業,引進處理秸稈的下游企業,繼續延伸產業鏈、幫助企業提升產品附加值,做好企業貼心人。”
張德明、萬年鑫等科技特派員,只是瀘縣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的一個縮影。目前,瀘縣科技特派員團隊共有隊員13名。他們身懷“武藝”,積極進鄉村、進企業、進園區開展技術指導、科普宣傳、新品推廣、產業規劃和打造等服務。
該團隊的服務范圍涉及13個鎮29個村,專業領域涵蓋水稻、高粱、油菜、龍眼、水產等主導產業。他們用心、用情、用技術,為村民、企業架起了一座實現鄉村振興、創業致富的“連心橋”。
用好用活科技特派員,是傳播先進技術、培育富民產業、以科技賦能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帶農增收、促農增產、助農增效的必然選擇。
瀘縣企業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朱兆焱說:“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運用科技特派員工作制度,立足服務‘三農’基本準則,圍繞農業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和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努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勁的科技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