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30日電 (鄒剛)今年以來,營山縣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糧油和稻漁兩大園區為載體,規劃兩條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共創共融示范帶,集中資源力量加快補齊和美鄉村建設短板,充分挖掘利用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著力打造可持續、可復制的和美鄉村新樣板,廣袤鄉村大地,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民富人和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
一村一品 增收路子越走越寬
近日,走進營山縣新店鎮梓壩村,漫山遍野的柑橘園映入眼簾,在陽光的照射下,一個個套上袋的柑橘掛滿枝頭長勢喜人。柑橘園里,工人們正忙碌著進行田間管護。

“今年日照特別長,柑橘的品質比往年要好,是個豐收年。”四川瑞和園產業園負責人陳力笑得合不攏嘴道,目前園區的耙耙柑已全部套袋,下個月底即將上市。該公司在新店鎮有晚熟柑橘產業園6000余畝,種植春見、砂糖橘、沃柑等晚熟柑橘48萬余株,今年預計產量近300萬公斤。
梓壩村距離營山縣城8公里,交通便捷,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2250余人,面積4.74平方公里,耕地少、坡地多,屬于典型的丘陵村。
“五年前,這個村除了有山有水以外,無立村產業,集體經濟幾乎為零。”營山縣新店鎮分管農業和鄉村振興的副鎮長何蓉對該村村情知根知底。“如今,村里不僅引進四川瑞和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起了晚熟柑橘園,還成立了金枝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盤活了土地資源,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該村被評為2020年度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范村。”
據了解,金枝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晚熟柑橘產業園1000余畝,種植春見、砂糖橘、沃柑等晚熟柑橘8萬余株,今年預計產量近35萬公斤,合作社以“基地+旅游”發展經營模式,積極帶動鄉村休閑、觀光度假、采摘體驗等旅游產業的同時,也有效帶動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建起晚熟柑橘產業園后,閑置的土地通過流轉變了‘現’,村民每年還能在產業園務工掙錢。”梓壩村黨支部書記王學軍說,每年僅土地流轉一項,就有80余萬元的收入。
“不出遠門就有錢掙,既照顧了家人,還能貼補家用,這樣的日子安逸。”正在田間管護的肖瓊英笑著說,“打一天工有80元工錢,一年下來就可以掙到一兩萬元。”目前,梓壩村兩家業主常年提供就業崗位300余個,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如今的梓壩村產業旺、人心齊、地不閑,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梓壩村的變化也是營山提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品質的一個縮影。與梓壩村相距不遠的駱市鎮圣水村則不斷探索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利用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以“農村增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繁榮”為目標,打造出了極具特色的水上竹筏文旅娛樂項目,在逐步壯大鄉村旅游產業、助力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的同時,也使圣水村從以前默默無聞的小山村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旅游村、網紅村、幸福村。
“建設和美鄉村,產業是關鍵。”營山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忠說,近年來,營山縣按照“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依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美麗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重點在興云村、千坵村、玉帝村等地發展休閑觀光、民宿康養、親子互動等項目,舉辦農民豐收節、水果采摘節、花卉觀賞節等活動,推動“農業+旅游”融合發展;在東升鎮朝陽村建設集勞動實踐和綜合實踐于一體的“雙實”研學基地,推動“農業+教育”融合發展,實現產業文化雙融,進一步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為建設和美鄉村奠定了堅實基礎。
生活宜居 鄉村風貌越來越好
鄉村美不美,關鍵看環境。日前,漫步在雨后的營山縣東升鎮玉帝村,干凈整潔的瀝青路面、排列有序的幸福小院、串珠成鏈的大美村落……一幅色彩斑斕的田園畫卷逐漸鋪陳開來。

玉帝村是營山縣一個城郊村莊,面積2.9平方公里,轄13個村民小組,居民2000余人,是營山縣統籌城鄉發展試點村、新村綜合體建設示范村和現代農業示范園的核心區域、省級環境優美示范村。
“2012年,我們村啟動新農村建設,現建有1200平方米的村級活動陣地及2個文化體育活動廣場,擁有標準化籃球場、羽毛球場。”營山縣玉帝村黨支部書記陳大慶說,如今該村居民院落排列得整齊有序、風格統一,家家有庭院經濟,有線電視、移動、聯通、電信通信實現了全村覆蓋,路網、管網等配套設施和文化、娛樂、購物等社會功能日趨完善。
“這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仿佛就是一個世外桃源,住在這里都不想走了喲。”正在玉帝村走親戚的郭紅英夫婦笑著說。
據了解,今年國慶假期,玉帝村因優美的環境吸引了眾多外地游客前來“打卡”。該村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為發展路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興辦集休閑、餐飲、娛樂于一體,具有民俗特色的農家樂。現建有精品葡萄、獼猴桃、草莓、火龍果、血橙和蘆筍等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產品供不應求。建有農家樂五湖山莊和玉帝湖農莊,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優質的服務態度和可口的農家飯菜,吸引著成千上萬游客,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著力基礎設施補短板,營山縣常態化實施“村莊整潔行動”,在和美鄉村建設中把選擇權和決定權交給老百姓,按照“一村一策”原則,以連點成線、成方連片,全域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截至2024年9月底,營山縣完成農村戶廁改造3.98萬戶,83個村完成村莊硬化、凈化、綠化、亮化、美化改造提升,同時開展農村垃圾污水、黑臭水體排查整治集中攻堅行動和村莊清潔行動,建設小游園、小菜園、小果園600余個。2023年,淥井鎮興云村、東升鎮玉帝村、東升鎮朝陽村、新店鎮千坵、黃渡鎮蘭武村5個村成功創建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達標村。
“2024年擬創建和美鄉村達標村27個、示范村13個、精品村1個。”營山縣委常委、縣總工會主席易良說,該縣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集中資源力量,加快補齊和美鄉村建設短板,因地制宜、有序建設、有效管理,涌現出一個個村美院凈鄉風好、業興民富集體強的和美鄉村。
治理有效 文明鄉風潤民心
“全體父老鄉親們,大家早上好!為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樹文明新風,抵制天價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鋪張浪費等歪風陋習,特向全體黨員干部、父老鄉親發出倡議……”日前,剛走進營山縣淥井鎮興云村,遠遠就能聽到“村村通”傳來的廣播聲。

“我們村的紅白事,辦得既符合傳統風俗,又有人情味,還不增加經濟負擔。”營山縣興云村黨支部書記秦新春說,該村由村“兩委”成員、黨員、村民代表等組成道德評議會,推行移風易俗“紅黑榜”管理辦法,結合村情實際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在婚喪嫁娶、社會治安、矛盾糾紛調解、民主議事等12個方面作出明確規定。不定期對全村村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開展評議,實行積分管理,將村民行為計入“紅黑榜”。如今,大操大辦升學宴、喬遷宴等得到有效遏制,構建起全員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的工作格局。
一村之美,始于文明。走進營山縣興云村的愛心超市,貨架上擺放的物品琳瑯滿目,洗衣液、紙巾、食用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豐富多樣、應有盡有。“這里面的東西可以用積分兌換。”正在兌換物品的村民王素清高興地說。王素清是興云村“文明新風星”,在村里的“五星級文明戶”光榮榜上“榜”上有名,“做志愿服務也能獲得積分,我給村里義務打掃衛生,還做一些其他義務勞動,已經積攢了100多分,這次能換一壺食用油。”
據了解,營山縣將移風易俗作為“三級書記”抓黨建的重要考核內容和全縣基層治理年度重點工作,指導各村(社區)修訂完善“一約四會”,將移風易俗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實行移風易俗“積分制”管理。截至目前,全縣累計開展積分評比活動共計150余次,兌換各類積分商品2萬余件。
“和美鄉村建設,既要有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面子’,還要有善治人和的‘里子’。”營山縣委副書記楊佳說,為了讓鄉風更文明、群眾生活更和諧,該縣持續推動基層組織建設由“強”轉“精”,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成立了社區服務站,圍繞便民服務、產業發展、網格治理等方面,著力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讓和諧村風惠及群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