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調查
去年10月底,省住建廳發布通知,將成都市溫江區、資陽市雁江區等7個區縣列為2020年四川省農房風貌整治提升試點區縣。根據計劃,到2025年,全省將有三分之一的縣(市、區)農村的居住條件和風貌得到顯著改善。
作為試點區縣之一,2020年,資陽市雁江區啟動“美麗場鎮”計劃,主要試點方向鎖定在場鎮風貌提升上,將中和鎮列為首個試點鎮。該計劃原本只有14個中心場鎮的建設提升,后來擴展到全部70個場鎮。
“美麗場鎮”計劃帶來了什么?記者日前赴雁江區進行了走訪調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明海
中心場鎮怎么改?
聚居人口日益增多,滿足居民宜居生活的需要
4月13日,國道321線資陽市雁江區迎接鎮段,臨街人行道、外立墻面正在進行一場“外科手術”式的改造。附近的停車場、農貿市場等基礎設施也在同步建設中——根據雁江區“美麗場鎮”計劃,5月之前,這里的面貌將煥然一新。
正在發生的轉變,讓迎接鎮居民李女士深有感觸。在她的印象中,場鎮已經很多年都沒有進行像樣的建設了,“整個街道一直都是灰蒙蒙、破破爛爛的感覺,比不上城里不說,甚至比一些鄉村看起來都落后。”
部分場鎮的“衰敗”,已是不爭的事實。
“很多場鎮,長期以來一直缺乏政策和資源的注入。”雁江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朱萬里告訴記者,城市擴張與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讓城鄉發展呈現出一種“啞鈴式”的發展態勢——地處城市和農村中間地帶的場鎮,處在一種類似于“塌陷”的尷尬地帶。
這是我省當前城鄉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也是我省推進兩項改革的原因所在——在今年3月29日舉行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四川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上,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這樣解釋推進兩項改革的現實原因:農村人口“空心化”、經濟“空殼化”的現狀,降低了服務效能、制約了經濟發展、影響了鄉村治理。
兩項改革的“后半篇”文章,重在提質增效、催生化學反應。圍繞新的鎮村功能定位,分門別類確定重點建設領域,整體提升當地現代文明生活基本條件。
以雁江區中和鎮為例,產業集聚帶來的人口遷徙,正在不斷推高當地的城鎮化率,目前鎮域范圍總人口已達5.8萬人,其中場鎮聚居人口就達到了1.4萬人。該鎮黨委書記都錦介紹:“預計到2030年,場鎮聚居人口將達到4.5萬人,達到一個中小型縣城的人口規模。”
但場鎮發展的短板,還沒為這一切做好準備。作為雁江區“美麗場鎮”計劃的首個試點鎮,在改造提升前對當地居民做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休閑空間極度缺乏,廣場用地僅0.77公頃;路網還未成型;醫療設施用地規模不夠;城鎮用地界面零碎;商業體驗感差……
通過改造提升,該鎮建起了一座公園、1處停車場、6個休閑廣場與街頭綠地、3條濱水廊道,其他配套也將修建和完善起來。“這不僅滿足了場鎮居民和一河之隔的工業園區1萬多人宜居生活的需要,對于中和轄區內太和場、老龍潭、方家壩、魚水場4個傳統場鎮,也有積極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小場鎮如何改?
“有場無鎮”,可以根據自身稟賦重新定位
雁江區共計70個場鎮,一類場鎮為鎮政府所在地(14個),二類場鎮為有逢場日的場鎮(51個),三類場鎮是無逢場日的場鎮(5個)。
雁江區王二溪場鎮,以前只是一個人口不足2000人的小鎮。在“兩項改革”中,王二溪與大佛寺、碑記溝等9個傳統場鎮一起被劃入豐裕鎮管轄。這也與我省“兩項改革”的趨勢一致:通過改革,全省鄉鎮(街道)減少1509個、減幅32.7%;建制村減少18429個、減幅40.6%。
對于這樣“有場無鎮”、人口和面積都很小的一個小場鎮,有繼續發展建設的必要嗎?
雁江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該區啟動的“美麗場鎮”計劃中,原本只有14個中心場鎮的建設提升,但后來卻擴展到全部70個場鎮。他解釋,這是因為撤鄉并鎮之后,一些場鎮,鎮沒有了,但場仍在,在鄉村商貿中還發揮著作用。記者來到王二溪實地探訪時看到,雖然這是只有一條街的傳統小場,但趕場日依然人來人往。簡易的農貿市場里,村民們帶了自家種的菜前來交易,場鎮上郵局、衛生院、移動和電信營業廳等在正常營業……
對于王二溪的提升,不再是鎮政府所在地“大而全”的設置,雁江區將其進行了重新定位。
“作為全國最長鐵路石拱橋(成渝線)穿境而過的場鎮,沱江和萇弘兩條河流經王二溪,并且沱江還在這里形成一個近似為Ω形的奇觀。每年夏天,這里都有很多游客前來戲水休憩,待下一步公共配套趕上后,就有了不可多得的發展旅游的優勢。”豐裕鎮相關負責人介紹。5月,王二溪將正式啟動“美麗場鎮”計劃。
錢從哪兒來?
盤活現有資源,在全區范圍內統一配置
根據雁江區“美麗場鎮”計劃,去年該區啟動中和鎮改造,今年啟動迎接鎮、王二溪等多個場鎮改造,最終將逐步實現全部70個場鎮的改造。
盡管已經定下分類施策的原則,建設標準和投入力度各不一樣,但都面臨一個關鍵問題:錢從哪兒來?
盤活現有資源,是個不錯的選擇。記者在王二溪等地走訪時,看到原鄉鎮政府所在辦公樓等已經閑置,“這些完全可以作為王二溪下一步發展旅游的配套設施來進行利用。”雁江區區長楊天學介紹,為推進“美麗場鎮”計劃,當地專門成立了國有平臺公司——資陽美麗場鎮建設有限公司,來統一盤活鄉鎮現有國有閑置資產,相關收益全部用于該項目的建設;整合鄉鎮國有建設用地,依法實施土地出讓,所得收益專項用于“美麗場鎮”項目。同時,將政策性銀行融資貸款資金全部用于該項目建設。“簡而言之,就是政府主導、國企參與、市場運作、盤活資源、自求平衡。”楊天學說。
這樣一來,“美麗場鎮”計劃,就不只停留在風貌整治上,而變成一個結合住建、自規、國土、文廣新、水務局等多個部門參與的系統性整治。值得注意的是,盤活資產后帶來的融資投入和收益,也并不局限于本場鎮,而是在全區范圍內進行統一配置。
對此,省住建廳村鎮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贊同。“我們注意到,推進‘兩項改革’后,一些鄉鎮閑置下來的政府辦公樓、學校、糧站等資產和資源,因為歸口管理不同,一直以來都難以整合。若是統一盤活、統一包裝、統一配置,將為場鎮風貌提升帶來極大的推動。”
新聞深一度
場鎮風貌建設將出全省指南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明海
既趕不上城市的建設強度,又落后于不斷加快的鄉村振興步伐——地處城市與鄉村連接處與過渡地帶的場鎮,近年來正面臨一個“上不上、下不下”的尷尬境地。
何為場鎮?這一概念,與行政概念的“鄉鎮”一詞有重合之處,也有所不同。
場鎮,簡單地說,就是村民“趕場”的地方,由農村集市發展而來。隨著農村商業貿易需求的不斷增加,最初只是定期交易交換的臨時集市,逐步固定為一定商業服務半徑的聚居點。場鎮,是城鎮體系中最基礎、最末端的部分,是城鄉之間以商業貿易活動為主的地方,不一定是鄉或鎮政府所在地。
作為聯結農民生產生活重要節點、吸引農民就地城鎮化的重要載體,處于城市和農村中間“塌陷”地帶的場鎮,正期待美麗“歸來”。
在“歸來”的過程中,如何為其找到推動發展的源頭活水?又該如何在做大中心鎮與非中心鎮之間找到平衡,做好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資陽市雁江區啟動的“美麗場鎮”計劃,已在開始做有益的嘗試。
“做好兩項改革的‘后半篇’文章,主要是發揮好中心場鎮的引領作用,發揮其縣域副中心的積極作用。對于非建制鎮,也就是一般的場鎮來說,關鍵是要理順與中心場鎮之間的關系,并找準自身的定位,不能搞同一個標準下的‘一刀切’,要分類來進行推進。”省城鄉建設研究院副院長、景觀工程博士賈劉強表示,該院正在牽頭編制全省場鎮風貌建設的指南,“將盡快在年內出臺,希望對下一步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推進起到積極引導作用。”
去年底,省住建廳出臺《開展鄉鎮市政設施和村鎮建設管理“兩不一增”行動工作方案》,“兩不一增”即“不過度建設市政設施、不降低維護管理水平、增強村鎮建設管理能力”,這一點,“對于非建制鎮的一般傳統場鎮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省住建廳村鎮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意味著場鎮風貌的提升,主要在于美顏值、重品質、提氣質,在補短板的同時,又不搞大拆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