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
以三維激光掃描、融合建模、虛擬展示、三維仿真與“時空AI”等數字技術全面記錄石窟現狀信息
●實施路徑
標準先行引領;打造重點石窟數字化建設示范項目;探索中小石窟數字化保護機制;統籌建設四川石窟數字資源庫;打造數字四川石窟保護利用品牌
近日,《四川省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實施方案》出臺,這是我省首個石窟保護專項工作方案,“加強數字化保護利用,實施數字四川石窟行動”等11項主要任務也蓄勢待發。
記者1月29日從省文物局了解到,針對全省2841處石窟,用數字技術賦能石窟保護和利用,已明確了方向和路線圖——將聚焦五大方向,運用數字技術激活石窟寺文化遺產活力,讓千年石窟“活”起來。
嘗試 數字技術賦予石窟“新生命”
“石質文物保護是世界性難題。而石窟數字化,則是重要保護手段之一。”省文物局文保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以三維激光掃描、融合建模、虛擬展示、三維仿真與‘時空AI’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能全面記錄石窟現狀信息,再通過數字化復原、虛擬化展示,通過營造虛擬和現實融合的沉浸感,賦予文物‘新生命’。”
近年來,在數字技術助力下,全國各地在石窟保護利用方面展開了大量探索,積累了不少經驗。四川同樣開展了大量工作,讓越來越多的千年石窟遺存能夠走出深山,被更多人欣賞——
廣元千佛崖建立了文物本體及環境實時監測系統,監測對象涵蓋文物安全、環境狀況、有形與無形病害等;
邛崍石窟通過開展全景數據采集、實景三維建模,建立了基礎數據資源庫,通過知識可視化服務系統,讓石窟文物鮮活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安岳石窟依托當地圓覺洞、千佛寨景區等,打造了集石窟數字保存、展示、利用為一體的文旅綜合體——安岳石窟數字展示中心,讓文物“走出去、活起來”;
……
路徑 “數字石窟”建設有5條實施路徑
如何建好“數字石窟”,讓四川石窟穿越千年依然永葆青春?
省文物局透露,“數字石窟”將遵循文物保護理念,綜合運用各種數字技術對石窟及其文化景觀要素進行數字化表達,整合文獻資料等信息建設形成數字資源庫,通過信息管理系統或多媒體展示平臺,實現石窟寺基礎信息、日常養護、專項檢測評估、文保項目管理、監測預警、數字展示等方面動態管理。
具體有5條實施路徑——標準先行引領。四川將在“十四五”期間逐步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數字四川石窟標準體系。
打造重點石窟數字化建設示范項目。選取安岳石窟等重要石窟寺打造示范項目。以保護傳承為目標,將石窟數字化采集、數字化勘察、預防性保護、傳承性展示融于一體,深入挖掘石窟文物數字化的內涵。此外,還可以將石窟相關傳說、故事改編為動漫、視頻等,實現文物價值從“窄播”到“廣播”的轉變。
探索中小石窟數字化保護機制。針對當前我省中小石窟管理和保護落后、技防和人防投入不足、病害治理難等問題,未來將探索建立預防性管理機制、分期分批開展數字化勘察、補充完善基礎數字資源庫、推動其成為鄉村振興重要資源。
統籌建設四川石窟數字資源庫。利用全省石窟數據資源,開展數據應用服務社會群眾,深入挖掘石窟背后的故事。
打造數字四川石窟保護利用品牌。充分利用融媒體平臺、云展覽、數字化等手段,創新拓展石窟展示利用。將石窟藝術文化與品牌營銷緊密結合,全面提升四川地區石窟文化的品質、知名度和影響力。
□王樹東 記者 吳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