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培哲
“組建川渝滇黔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保護聯盟。”全省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上,省林草局主要負責人在介紹今年的重點工作時,提到一個新計劃。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自然保護區)涉及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四省市,面積超3萬公頃。其中,四川段面積近2萬公頃,有長江鱘、胭脂魚、圓口銅魚等國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水生動物和長江上游特有魚類80余種。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跨四省市保護聯盟的組建工作已經啟動,正在研究具體方案。四川在線記者從宜賓、瀘州的多個保護管理站了解到,兩地已經在探索跨區域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
現狀:多個區縣探索開展跨省聯合巡護
梳理自然保護區內的“任務表”,禁捕退捕、生態修復、調查監測是主要內容,開展這些工作,跨部門協作是關鍵。
瀘州市林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開展自然保護區巡護時,通常由農業部門牽頭,公安和漁政部門負責執法,林草部門主要負責河道兩岸生態修復、環境調查監測以及宣傳教育等工作。雖然自然保護區主管部門為林草部門,但實際操作中,不同部門的“話語權”都很重。
上下游、江兩岸的協同保護,也是四川省針對自然保護區開展的重點工作。
瀘州市合江縣,地處長江干流和赤水河交匯處,毗鄰貴州省赤水市,是四川省最早試點自然保護區跨省聯合巡護的地區之一。
1月30日,農歷正月初九,瀘州市合江縣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巡護員們正在為2月的聯合巡護做準備。與貴州省赤水市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共同開展的聯合巡護,由兩地農業部門牽頭,圍繞赤水河流域展開,主要打擊偷捕活動,也會對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及生物多樣性開展檢查。
從聯合巡護的成果來看,2021年至今,自然保護區屬地范圍內,非法捕撈、非法采砂等破壞生態資源的違法案件數量逐年下降。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宜賓、瀘州13個區(縣)正在探索開展的聯合巡護工作,一方面提高了巡護的效率,實現了覆蓋水下、水上、兩岸的立體式管理,震懾了非法捕撈等行為;另一方面,也為交流學習執法經驗提供了平臺,對于提升保護能力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方向:充實一線能力,加強跨地區交流
為鞏固既有保護成果,進一步提高保護成效,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推動建設的自然保護區保護聯盟,將從充實一線人員隊伍建設、加強跨地區經驗交流等方面著手。
具體如何建設?
充實一線能力方面,瀘州市合江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提出,希望完善機構配置,加強巡護人員專業能力培訓,補充一線巡護設施裝備。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由于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管理在專業能力方面的要求較高,涉及的區位和生境較為復雜,水上巡護執法必需的躉船和執法船(艇)等專用設施設備確實需要盡快補齊。
此外,目前不少保護區管理站設立在其他業務科室,下一步四川省將積極協調各個部門,推動單獨設立保護單位,提高監管專業性,同時爭取項目資金,提高一線巡護人員數量和裝備水平。
跨地區經驗交流方面,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告訴四川在線記者,今年將積極聯系重慶、云南、貴州三個省市,推動建立常態化聯合巡護和聯席會議機制,提高跨省市執法能力。“目前在宜賓、瀘州開展的跨省聯合巡護活動,已經積累了一部分經驗。下一步,要明確聯合巡護的辦法和機制,形成常態化共抓共管的局面。”
長期關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資源保護,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宋昭彬認為,建立保護聯盟的出發點仍然應該圍繞“保護”展開,可以參考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跨省保護案例,從巡護、執法、司法等方面出發,建立多層次的溝通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