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消息令人振奮:“長江鱘野化繁殖實驗”取得突破性成果,此前被宣布“野外滅絕”的長江鱘在長江天然水域首次實現自然產卵。這是科研機構實現長江鱘自然繁殖、恢復重建野外種群邁出的關鍵一步,更是長江禁漁后,水質變化、生物種群恢復的重要成果。
在試驗進行的這片水域,活躍著一群漁政協助巡護隊員,成為保護長江鱘等重要天然水域野生魚類的生力軍。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漁政協助巡護隊伍183支、隊員4000余人,規模居全國首位,實現重點水域縣(市、區)全覆蓋。
打造職業隊伍,吸納退捕漁民555人
“以前是打魚人,現在是護漁人。”兩年前,退捕上岸的謝富昆通過培訓、考試加入宜賓市翠屏區漁政協助巡護隊。這支99人組成的巡護隊中,有15人都像謝富昆一樣,從職業打魚人變成了職業護漁人。
“我們把巡護隊伍建設作為發揮退捕漁民特長、拓寬就業安置渠道的重要途徑,依托‘一對一’關愛聯系制度,點對點聯系和幫扶漁民,鼓勵打魚人變護漁人,滿足基本條件的優先錄用。”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卿足平介紹,參照事業人員方式公開招聘,經過資格審查、體能測試、面試考核,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吸納退捕漁民555人,每8名巡護隊員就有1人是退捕漁民。
為了保障巡護隊伍人員穩定,省級還統籌漁業油補、涉漁工程生態補償、禁捕退補結余等資金,支持巡護隊伍建設,要求各地全力保障人員工資、意外保險和醫療養老保險等待遇,明確巡護隊員工資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一些市州進行了有效探索。瀘州市按照每名隊員5.5萬元的標準,每年投入專項資金280余萬元,確保退捕漁民參加巡護隊后總體收入與之前基本持平;雅安市雨城區將22名巡護隊員全部納入公益性崗位安置,確保人員隊伍穩定;自貢市規定禁捕工作優秀鄉鎮,每年獎勵巡護隊員不少于1萬元;南充市強化正向激勵,設置考核補貼600元,每月向考核達標隊員足額發放……
合理規劃隊伍,發揮巡護關鍵作用
“前面有聲音,大家注意!”3月30日晚8點,宜賓市翠屏區金沙江段一處隱蔽的樹林間,宜賓市翠屏區漁政協助巡護隊隊長劉曉歡向隊員低聲發出警示。
就在幾天前,巡護隊接到線報,在這段水域有一處非法捕撈點。“行動!”劉曉歡發出指令,非法釣魚人員被巡護隊員抓了現行。
每年3月1日0時至6月30日24時是禁釣期,這段時間,正是巡護隊員們最忙碌的時候。“巡護隊24小時輪流巡查,每個隊員每天的行走路程有30公里左右。”劉曉歡說。
如何更好發揮巡護的關鍵作用?農業農村廳綜合執法監督局支隊長朱曉偉介紹,為了合理規劃隊伍配置,全省按照長江、嘉陵江沱江岷江、大渡河赤水河三類水域,每15、20、35公里配置1名基礎巡護隊員。各市(州)、縣(市、區)結合本轄區禁捕范圍增配巡護隊員。此外,還運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日常巡護和漁政執法的科學性、精準性。目前,全省累計建成可視化指揮調度平臺12個,布設“亮江工程”監控點位908個。
截至目前,漁政協助巡護隊員已協助執法20萬余次,協助查處案件19000余起、2300余人,查獲電捕魚機220余套、違禁船只40余艘,勸阻違規垂釣人員180余萬次,累計解救誤捕長江鱘587尾、胭脂魚32尾、巖原鯉29尾、大鯢31尾。(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闞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