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記者獲悉,基于宜賓市屏山縣在高山地區和少數民族社區服務與管理方面的豐富實踐與獨特經驗,全國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特邀該縣成為《社區服務 總則》國家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參與該國家標準的研制工作。
據悉,《社區服務 總則》是由全國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管理、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主持起草的國家標準修訂計劃項目,已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立項并啟動修訂工作。
探索社區服務管理新模式
因向家壩庫區水電站修建,屏山縣新市鎮部分村民遷建至安上社區,社區面積3.5平方公里,轄25個安置房小區和2個商品房小區,常住居民近兩萬人。由于移民遷建后小區基礎設施薄弱、居住人員結構復雜、流動人口眾多、生活方式改變等因素,導致了小區環境整體較差、居民鄰里關系較為疏遠、公共事務參與度不高、對社區的認同感較低等難題。
為有效解決群眾困難,提升社區服務能力,屏山縣探索形成了“四線共建·五社共治·四安共享”社區治理模式。即堅持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凝聚“黨員線”、健全“自治線”、壯大“社團線”、延伸“服務線”的“四線工作法”,運用以社區為平臺、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區志愿者為輔助、慈善資源為補充的“五社聯動”機制,著力打造安居、安定、安業、安心的“四安”社區。
自采用新模式服務管理社區以來,安上社區引進專業社工機構2家,成立小區黨支部27個,成功培育孵化社區自治組織27家,壯大了社區治理隊伍。同時,對社區自治組織、小區物業、樓棟長等治理骨干開展規范性、專業性培訓6次,有效提升社區治理隊伍的組織、管理和服務能力。動員業委會、物業公司、共建單位、愛心企業等77家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安上社區也從曾經的城郊接合部問題社區蛻變成省級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和市級基層治理面對面示范社區。
打開少數民族社區議事協商新思路
屏山縣有屏邊彝族鄉、清平彝族鄉2個彝族地區,具有彝漢雜居、共居的顯著特點,彝漢群眾在文化、生活方式、交流溝通上存在一些差異。屏山縣通過成立彝族調解委員會,將德高望重的彝族人士、政府干部、“兩代表一委員”、村(社區)干部及村(社區)民代表、鄉賢人士、新階層人士等多方主體吸納進來,打造“德古說理”議事工作室,定期下鄉入戶開展走訪宣傳,以院壩會的形式廣泛收集群眾移風易俗、矛盾糾紛等方面訴求。在充分尊重彝族文化的基礎上,每月以“圍爐說話”“壩壩會”等方式組織彝漢群眾開展議事,議事結束公示議決事項,定人限時辦理議定事項,7日內公示辦理情況,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制度。
截至目前,該縣以院壩會形式開展的婚姻習俗、土地邊界糾紛等議事57次,解決實際困難200余件。
社區服務水平達到新高度
經過多年不懈的探索,屏山縣在社區服務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參與社區治理專業社工機構由原來的2個增加到14個,增幅600%;本土社工機構從無到有,備案社區社會組織由0個增加到40個;執證社工人數由47人增長到68人,增幅44.68%;社區“兩委”班子持證20人,占比64.52%;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人數從去年107人提升到217人,增幅103%;壯大社區志愿者近500名,社區服務人才隊伍持續壯大,全面實現了治理理念的更新、治理手段的更優、治理隊伍更強的社區治理由軟到硬的蛻變。
值得關注的是,當地還將社會工作與居民需求相融合,激活居民積極性。利用“屏山微家園”等平臺收集居民需求1萬余次,開展各類服務累計時長超過3200小時、覆蓋14余萬人次,做實居民“大事”達2000余件,開展群眾互動民俗活動300余場次,直接服務居民6萬余人次,覆蓋全縣90%以上居民參與,講述居民故事、溫情瞬間、鄰里趣事兒等100余個,普及達5.2萬人次,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微家園,潤融屏山悄無聲的溫馨氛圍。 四川在線記者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