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5日電 (記者 岳依桐)記者近日從四川省文物局獲悉,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以來,文物大省四川扎實推進相關工作,為第二階段實地調查的全面鋪開奠定了工作基礎。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是重大國情國力調查。中國分別從1956年、1981年、2007年開始開展過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通過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將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總目錄,全面掌握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情況。

據介紹,四川已成立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任雙組長的省級領導小組,并督促各市縣成立相應領導機構、組建普查隊伍、落實普查經費,把握節奏節點、嚴格質量標準、強化工作合力。
為全面掌握四川省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情況,確保普查結果全面客觀反映該省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基本狀況,日前四川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關于征集不可移動文物線索的公告,面向社會征集線索信息,此舉進一步鼓勵了大眾積極參與到文保工作中來。
不可移動文物主要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其他。就四川而言,震驚中外的三星堆遺址、石破天驚的皮洛遺址、聞名世界的樂山大佛、美不勝收的安岳石窟等都屬于此類別。
記者了解到,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全國范圍內選取13個縣(區)和2個軍隊營區開展國家級普查試點,四川通江縣、安岳縣入選,并分別承擔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普查試點工作。截至目前,相關任務已基本完成。
試點工作期間,通江縣形成邊普查邊掛牌、邊普查邊研究、開展數字化采集、建立合作機制等四大創新工作成果。據了解,對新發現的文物線索,經普查工作隊認定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在測量、繪圖、拍照等數據采集完成后,當地賡即掛上“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的標志牌,予以公告并加以保護,共掛牌14處。
在做好普查試點工作的同時,安岳縣還十分重視宣傳文物普查的重大意義和政策規定。在安岳石窟研究院院長謝楊看來,這一舉措有助于營造積極良好的普查氛圍,擴大文物普查的覆蓋面,使民眾進一步認識保護文物的重要意義,并提高熱愛文物、保護文物的意識和能力。
在普查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脈貢獻力量的路途上,四川腳步不停。3月28日召開的四川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二次會議進一步細化了切實抓好當前文物普查各項工作的要求,為第二階段實地調查全面鋪開打下堅實基礎。

會議要求,各工作組和各相關單位要緊密協作,做好普查經費保障和設備配置、普查業務指導和質量控制、分類開展專項調查,加大普查宣傳力度、綜合協調和督查工作等各方面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由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省文物局、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共同承辦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2024年度培訓(西南片區輪訓)日前在成都圓滿落幕。來自四川、重慶、云南、貴州、西藏的普查機構骨干等150余人參加培訓。
4天時間里,授課老師帶領學員們了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理論根源與時代背景,深入解析《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總體方案》,并就如何做好普查宣傳、文物違法違紀案件的移交等內容進行了專題講解和解讀。通過學習,學員們對普查的重大意義、中央要求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普查的任務目標、技術路徑有了更準確的把握;對即將開展的田野調查工作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通過文物普查、文物認定,為文化遺產賦予被保護的身份,是文物保護的重要前提。而未來,四川將按照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決策部署完成文物普查各項任務,在文保之路上行穩致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