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11日電 (記者 安源)記者11日從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由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指導,大熊貓國家公園阿壩管理分局與汶川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四川省第五屆自然教育周主題活動”在于11日在阿壩州汶川縣映秀鎮啟幕。本次活動以“發展自然教育,促進生態富民”為主題,首次聯動川渝、粵港澳兩大國家戰略區域資源,匯聚林業部門、高校、行業機構及百余名代表,共商自然教育跨區域協作機制,為國家公園和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動能。

據介紹,本次活動邀請了廣東省林業局、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自然教育中心、廣東省林學會等單位以及20余家自然教育機構組團到訪四川,同時邀請重慶代表團組團到訪,共同舉辦川渝粵港澳自然教育交流會,這既成渝雙城經濟區“生態資源腹地”與粵港澳大灣區“沿海開放創新高地”的一次碰撞與對話,更是以汶川為代表的大熊貓國家公園“走出去、請進來”的又一次創新舉措。會議期間,將通過一系列考察、調研、研討等形式,推動課程共享、人才共培、產業共融,構建跨區域自然教育生態網絡。
四川作為中國自然教育先行省份,十年來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教育轉化—富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活動期間,四川自然教育展將全面總結回顧四川自然教育發展歷程,成都、綿陽、阿壩等大熊貓國家公園7大片區自然教育發展都呈現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發展新格局。四川省已評定省級自然教育基地217個,參與自然教育人數逐步增加,帶動周邊社區增收。
在活動期間,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管護總站將舉行為期兩天的“開放日”活動。公眾可跟隨生態護林員深入原始森林,體驗棲息地巡護、紅外相機監測等保護工作,直觀感受“國寶”家園的守護歷程。同期舉辦的“國家公園自然解說國際研討會”上,來自全球的專家將探討如何以自然教育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汶川縣地處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東北部,境內山高谷深,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多樣的生境環境,也孕育出了多彩的地域文化,至今,縣域內很多村落仍完整的保留著羌族民俗、大禹遺跡、茶馬古道等文化印跡。這些優渥的自然環境與多元的文化,都是汶川縣推進全民自然教育最生動的符號。近年來,汶川縣以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始終堅持生物多樣性保護這一核心目標,積極推進打造高質量學術交流平臺、高層次宣傳平臺、高質量訪客目的地,注重科教融合、社區融合、運營融合,正在形成汶川自然教育3321模式,努力建成“世界自然教育展示樣板區”。
據悉,在森林四庫建設的新發展階段,自然教育已超越環境教育的范疇,成為撬動區域綠色發展的重要支點。川渝粵港澳的此次攜手,不僅是對“兩山”理念的深化實踐,更彰顯了中國以生態文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智慧。正如活動主題所期許的,當自然教育真正融入民生肌理,生態富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