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系的辦公室,賽博朋克風的裝潢,忙碌奔走的年輕人,這是一家坐落于成都高新區創業公司的工作場景,而這群人正干著一件特別酷的事情:“打擊網絡犯罪”。
出生于1991年的張瑞冬是這家公司(成都無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被稱為“中國反詐騙黑客第一人”,在成都創業4年有余,他成為了筑起成都乃至全國網絡安全護城河的一分子。
一周前,無糖信息承辦的CCS 2021成都網絡安全大會結束,張瑞冬感受到成都網絡安全產業迎來蓬勃發展。10月11日,2021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啟動,他又忙碌于籌備各項活動,思考如何更好地宣傳反網絡犯罪。
網絡環境的清澈,背后正是這股強大力量在不停奮斗。在網絡世界與犯罪分子對抗博弈,以張瑞冬為代表的網安人早已習慣了幕后的生活。
什么樣的人容易被騙?
他說:“人人都可能被騙”
13歲起,張瑞冬就接觸到網絡安全領域,靠著自己的技術實現了財富自由后,他在家鄉內蒙古一個小鎮上成為了傳奇人物。
由于父母的影響,張瑞冬從小擁有著極客精神,喜歡對未知世界進行層層探索。2007年,他與朋友成立了PKAV(烏云平臺第一白帽黑客團隊),帶著“肅清網絡環境”的使命自發對抗網絡犯罪。
這正是無糖信息的前身。“曾經我們以人工的形式為相關部門提供技術支持,每年能支持的案件非常之少,每一個案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加之對抗手段趕不上犯罪手段的變化,犯罪分子的套路在不停升級,用到的工具環節越來越多,普通人很難識別。因此,張瑞冬希望借助智能化的方式去更好地和犯罪分子對抗。
那么,什么樣的人容易被騙?如何防范網絡詐騙?張瑞冬給出的答案是:“人人都可能被騙。”
前段時間,他和一位“網絡大V”吵了架,原因是一個女大學生被網絡詐騙后,遭到“網絡大V”指責:“你一個大學生都沒有腦子?”張瑞冬回懟道:“你沒有被騙過,根本不知道詐騙過程是什么樣子的。”
張瑞冬始終認為,并不是“高知”就不會被騙,他坦言自己就被騙過,“網絡詐騙是可以避免的,但犯罪分子往往抓住了人性的弱點。預防詐騙更好的方式就是多去了解,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比如下載一些反詐的APP和小程序,保護自己和家人”。
與犯罪分子博弈
成為網絡安全的幕后英雄
其實反電信詐騙只是無糖信息比較重要的一環,包括網絡傳銷、網絡賭博、網絡色情等也都是他們的“對手”,甚至網絡上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也在他們的打擊范圍,比如熱播劇《掃黑風暴》的片源泄露。
數據顯示,無糖信息每年發現各類犯罪網站/APP線索數量300萬+,每年電信網絡詐騙全國預警數量1億8千萬,每年為公安機關提供各類案件支撐服務500余起。
2018年1月,無糖信息就配合某地反詐騙中心破獲公安部掛牌特大網絡詐騙案,成功打掉一個以貸款為名實施詐騙的特大跨境犯罪團伙。該案共抓獲150余名犯罪嫌疑人,止付凍結涉案資金1700余萬元,扣押涉案電腦60余臺、手機300余部,這是當地警方從境外抓獲押解回渝犯罪嫌疑人最多的一次。
幫助公安機關破獲案件,無糖信息目前是強參與的形式,但張瑞冬認為,實際上幾年之后,網警力量崛起,他們將扮演主要角色,無糖信息只需提供更多的工具,并擴展更多的垂直領域去深入研究,打擊相關犯罪。
在大眾的視角下,打擊網絡犯罪的“黑客”是神奇的存在,而張瑞冬身邊全是這樣的人:“他們日復一日都在做同樣的事,工作內容其實很枯燥,不過一旦有正向的反饋,比如受害人的錢被追回來了,這種使命感便會推著我們一直往前走。”
網安企業合力
將打造成都網絡安全大廈
9月26日至27日,CCS 2021成都網絡安全大會在成都舉辦,無糖信息作為承辦單位參與。
大會透露,成都網絡信息安全規模處于全國第一梯隊,目前擁有40余個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和省級信息安全創新載體,聚集了一大批科研機構、“雙一流”高校、行業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形成了覆蓋“產學研用”全鏈條的網絡安全生態體系。2020年,成都市網絡安全產業規模達285.19億元,仍然保持強勁增長;網絡安全人才需求量始終保持全國前列。
政策營造的良好環境,激發了成都網絡安全企業在產品技術上的創新。無糖信息就是成都網安企業的一個典型縮影,而成都網絡安全企業中還有許多不同細分板塊的中堅力量,在張瑞冬看來,這些小而美的公司隱藏著巨大的潛力。
“他們的業務范圍涵蓋了端點安全、網絡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身份與訪問管理、安全管理等等領域,每個領域都足夠深入。”
張瑞冬希望以無糖信息為代表,和成都網安企業在政府引領下,一起打造一座網絡安全大廈,聚集更多優質企業,促進成都網安產業生態良性發展。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朱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