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占地面積80萬平方米、規模約等于112個足球場的成都大運村,位于中心地帶的警務工作站,更像是一塊拼圖,填充著村子最細微的單元。
從7月22日大運村開村那天起,警務工作站的安全保障服務就按下啟動鍵,但其實,它的運轉還要追溯到更早之前:工作站提前一個月入駐大運村,負責安保工作的王泳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條道路,所有的細節都被他熟記于心;“翻譯能手”王珂在幾十次培訓和模擬場景中不斷延伸、換位思考,結合自身技能,呈現親和力和專業度……
融入村子
一張“活地圖”里的經驗清單
7月25日,成都大運村內高溫熱浪撲面而來,穿過一條平整的步道,警務工作站浮現在眼前,與其他建筑相比,它的樣貌并不突出,但就在這300平方米的空間內,安保范圍將覆蓋80萬平方米。
早在今年6月,雖然運動員還沒入村、大運會還未開賽,警務工作站便已提前設置在成都大運村內。
麻雀雖小但五臟六腑俱全。這個使用面積約300平方米的空間里,接警大廳、糾紛調解室、民警備勤室應有盡有,還配備執法記錄儀采集終端、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多語言翻譯機、制式電動警車、制式警務平衡車等設施設備。
“安保工作只有0分和100分,沒有99分。”在大運村現場安保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王泳看來,安全感的營造從來都是從細微之處開始切入。他有著這樣一份“清單”:整個大運村分為四個區域,運行區、居住區、國際區和交通區,村內有10棟公寓、2個運動員餐廳和多少服務保障設施……
“核心圈層多少米,周邊控制圈多少米,結合成年人平常的步行速度,道路有多長多寬,掌握一定的數據,才能提前制訂安保方案和措施。”數據背后,王泳和團隊在前期就與安保指揮部團隊共同牽頭制訂相關現場安保方案和預案33個,建立方案體系、組織開展演練11次,建立《突發案事件應對處置基本預案》,圍繞自然災害、通信、交通、應急疏散、無人機“黑飛”等情形,補充完善7類子預案。
33人x24小時
揭秘“守護者”們的工作日常
警務工作站工作人員王珂曾有過世警會執委譯員和運動項目協調工作的經驗,因此很多通用型問題,例如安全保障服務工作需要具備的要素,對她而言并不難作答。在她看來,大運村警務工作站的工作人員,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語言功底和外在形象,還需要在涉外事件處置、境外人員證件及實務等方面,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應變能力,“如果不能共情,不能仔細傾聽,也許就沒法感同身受。”
“警務工作站的工作人員中,16人外語功底扎實,其中一人達到了某個外語語種考級的最高級別。”相關負責人說,首批入駐警務工作站的33人,由17名警務工作經驗豐富的民警和16名外語語言能力突出的青年民警組成,配備有多語言交互式翻譯機和多部手持式翻譯機,除了24小時值守,提供咨詢、求助等服務外,他們還會不定時開展巡邏工作。
實際上,為了服務好大運會,警務工作站的工作人員提前幾個月就入駐大運村,了解村內交通、食宿、商業、醫療等運行情況,參與執法執勤等相關培訓30余次,排查風險點,掌握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