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24日電(劉剛)近日,雅安市天全縣始陽鎮瓦坪村的小燦(化名)同學,在爺爺的陪同下,攜帶“人間自有真情在,愛心捐贈暖人心”的錦旗來到雅安日報社,專程送給雅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彭加權,表達了一家人對他幫助的感激之情。
據介紹,在雅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部辦公室墻上掛著的一面面鮮紅錦旗,都是受助家庭送給彭加權的,這些全是見證,他因此也被稱為“草根記者”。

彭加權說,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家庭受地理環境限制或因病、因災、因意外而陷入困境。作為黨報記者,幫貧助困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自己通過采訪發現、讀者“報料”等渠道,讓更多的困境家庭能得到幫助。同時,不僅自己幫,還主動與身邊親朋和結識的“好心人”一起幫,聚集更多的“愛心力量”,幫助更多的困境家庭走出困境、走向幸福……
不忘初心 助人為樂
“從貧困中走來,知道困境人員的心情與期盼。”據介紹,這是彭加權常說的一句話。已年近退休的彭加權,出生在蘆山縣飛仙關鎮一個貧困家庭。讀書時,家里窮得連一雙膠鞋都買不起,但每年會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救濟……正是這樣的困難處境,他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懂得了要感恩社會、幫助困難的人。
1985年,彭加權當兵退役后,懷揣改變家庭生活的夢想,換了多個職業后,于2003年從事黨報記者工作,感恩也從此開始。他一直從事社會民生新聞的采寫,長期奔走在農村,每當采訪到困難家庭,他總會想起當年的自己,總要想辦法“幫一把”。

蘆山縣思延鎮周村的農婦楊紹英,一人撫養2名棄嬰,其中1名為腦癱患兒,她還要贍養自己年邁的母親,生活十分艱苦。2013年4月20日,蘆山發生強烈地震,楊紹英家的住房震成了危房,一家人就擠在一個簡易棚里。災后重建時,楊紹英一家沒錢建房,彭加權在采訪中了解到相關情況后,及時上門采訪,以《最美鄉村媽媽,沒有血緣的母愛》和《母愛之光照亮女兒,最美的媽媽受到關注》等多篇追蹤報道,讓楊紹英一家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彭加權在自己捐款的同時,還通過八方聯絡后,愛心迅速聚集,楊紹英先后收到10萬余元的捐款和一批生活用品,當地政府也為其提供了公益崗位。最終在多方的幫助下,楊紹英一家修起了一樓一底的磚混住房。
為感恩黨和政府的關懷、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楊紹英用花崗石板刻了“感恩碑”,將其鑲嵌在新房的墻壁上,教育孩子不忘黨恩、不忘好心人。目前,楊紹英收養的小女兒已讀大學。
此外,彭加權還為許多因家庭困難面臨輟學的學生捐款,聯絡“愛心人士、愛心企業”給予“一對一”幫助,助力他們好好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幫助殘疾人家庭賣雞增收和為白血病、尿毒癥患者捐款等,不斷地用言行感染、帶動更多的身邊人,關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腳步不停 幫助不止
據了解,在幫貧助困進程中,彭加權還特別關注困境家庭中的學生,讓他們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名山中學一名品學兼優的高中學生因家庭經濟條件困難背上了思想包袱,為解除這名學生的擔憂,2021年,彭加權獲得雅安市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的表彰,他把所得的3000元表揚金,通過雅安日報傳媒集團機關第二黨支部定向捐給了該名學生。這名學生得到幫助后,更加勤奮努力……今年5月,這名受助學生榮獲了“四川省優秀共青團員稱號”,并表示將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今年7月11日,彭加權榮獲了第二季“助人為樂類四川好人”稱號。彭加權表示:“榮譽是對我的鼓勵與鞭策,我要把榮譽視為持續努力的新起點,腳步不停,幫助不止,力所能及地為需要幫助的人排憂解難!”
正如彭加權所言,助人是快樂之本、助人是一種美德,無論在崗還是退休,他表示都會初心不改、腳步不停、幫助不止,他將繼續把“助人是快樂的”當作一種信念、一種心態,以言行影響身邊人,用溫暖傳遞愛的力量。
據悉,目前,彭加權已著手準備在退休后組織一支“愛心團隊”,繼續行走在幫貧助困的路上,多形式、多渠道為困境家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完)